发布日期:2025-09-02 01:41点击次数:
美国商务部在八月二十九日投下了一颗石子,决定撤销英特尔、三星、SK海力士三家在华半导体企业的特定授权,这无疑在全球芯片行业激起千层浪。此举不仅让中美科技竞争再度成为焦点,更直接触及了这些企业在华运营的核心。
被撤销的“经验证最终用户”(VEU)资格,曾是便利出口的绿色通道,允许它们无需反复申请即可采购受限的美国技术和设备。如今,这条通道被骤然关闭,意味着这些跨国巨头未来在华的运营将面临一道道新的壁垒。
仅仅一天之内,中国商务部便迅速作出回应,明确表达“坚决反对”的立场,并警告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外界普遍关注,美国此举究竟意在遏制中国高科技发展,抑或旨在迫使三星和SK海力士等跨国巨头,在中美之间做出明确的站队选择?
事件的关注点,不只聚焦于英特尔,更在于三星和SK海力士这两家韩国公司,它们盟友的身份,让这场博弈更显复杂。
盟友也得靠边站?
美国此次撤销VEU资格,被普遍解读为一场技术操作背后,隐藏着赤裸裸的战略意图。美国商务部负责产业和安全的副部长杰弗里·凯斯勒直言,此举旨在堵塞出口管制漏洞,特别是那些可能使美国企业处于竞争劣势的环节。
然而,这却让三星和SK海力士这两家韩国企业,瞬间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这两家公司在中国深耕多年,其位于西安和无锡的工厂,承载了其全球产能的相当大一部分,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三星西安工厂为例,其NAND闪存产能占据全球总产量的四成;而SK海力士无锡工厂的DRAM生产,更是支撑其全球销售份额的半壁江山,地位举足轻重。
回溯至二〇二三年,美国曾承诺给予三星和SK海力士出口管制豁免,允许其在中国继续使用美国设备。此次突然撤销授权,无疑表明华盛顿的战略考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让其政策的稳定性受到了外界的普遍质疑。
美国此举,被视为“连盟友也一并拉下水”的行动,迫使这些企业要么放弃中国市场,要么将生产线迁回美国以获取补贴。然而,迁移半导体工厂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涉及巨额投资、大量员工和紧密相扣的全球供应链,绝非易事。
韩国方面已出现强烈反弹,其政府曾多次向美方表达深切担忧,盟友们不愿被当作筹码使用。SK海力士声明将与韩美两国政府保持沟通,采取必要措施减少业务影响,以期将冲击降到最低。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也表示,将努力减少韩企受影响,并已就VEU机制调整与美商务部进行沟通,强调韩企在华工厂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稳定的重要性。规则的朝令夕改,严重扰乱了全球市场的预期,也打击了跨国公司对美国制度的信任。
芯片风云,牵动全球
芯片行业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产业链,各环节相互依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立完成所有流程。美国此番行动,试图强行切断三方合作的可能性,即中国提供市场和制造能力,韩国拥有存储芯片技术,美国掌握设备和软件。
这种长期形成的互补共赢模式,美国试图强行拆散,其结果可能造成损人害己的局面。这三家受影响的工厂均在中国境内进行高端芯片制造或加工,拥有庞大产能和先进技术,对全球供应链至关重要。
若这些工厂无法获得美国设备,其扩产乃至正常运营都将面临严峻影响。限制措施将在一百二十天后生效,留给企业和各国政府的应对时间并不充裕。
一旦受限,影响范围将波及全球下游厂商,涵盖智能手机、汽车、服务器、AI芯片等几乎所有产业,其冲击力不容小觑。彭博社指出,取消豁免将对存储芯片供应产生深远影响,海外企业在中国的工厂占全球计算机内存产量百分之十和存储芯片产量百分之十五。
中国商务部强调此举是“将出口管制工具化”,并表示将采取“必要措施”,这绝非空泛之言。过去几年,面对美国对华为、中芯国际等公司的制裁,中国曾采取反制措施,例如对稀土、镓、锗、石墨等关键材料实施出口管制,效果显著。
中国在关键原材料领域的地位是欧美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锗用于光通信,镓用于5G射频,石墨用于电动车电池,这些都是先进制造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中国即使不立即反制,也可以通过支持本土企业实现市场替代,从而达到战略目的。
历史经验表明,外部压力往往会成为中国加快国产替代的强大动力。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此前强调,美方应摒弃零和思维,取消不合理的对华经贸限制措施,合作共赢才是真正的大道。
信任动摇,格局重塑
美国此番操作,也使其自身企业(如英特尔在华业务)陷入风险,引发了外界对华盛顿政策稳定性的深切质疑。美国商务部声明称,计划向相关企业发放许可证,允许其继续在华运营现有设施,但这并不会发放扩大产能或升级技术的许可。
这意味着即便美企在华,其未来的发展也将受到严格限制,难以施展手脚。韩国企业若被迫退出中国市场,将面临订单和未来发展的双重损失,这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然而,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巨大,即使面对外部压力,全球企业仍在加大对华投资。三星、SK海力士、台积电等公司均曾表态不会轻易撤出中国,因其深知中国不仅是工厂,更是广阔的消费终端、重要的技术合作伙伴和长期的战略支点。
美国智库企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克里斯·米勒认为,此举可能适得其反,促使中国本土企业填补空白,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这显示出美国试图通过管制手段重塑产业分工,但最终可能反而加剧全球不稳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过去几年,美国试图构建所谓的“芯片四方联盟”,但联盟内部分歧不断,远未形成统一战线。日本担忧出口损失,韩国不愿牺牲市场,台湾更关注自身安全,所谓的“统一战线”更像是一盘散沙,难以凝聚力量。
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已然意识到,不能完全依赖美国技术,去美元化、去美国化的趋势已悄然发生,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中国可能采取的反制方式将是多样的,可能包括关键资源管制、政策支持、市场准入、税收优惠等,以引导全球资源向本土企业倾斜。
从长远看,这可能加速中国芯片产业的自主化进程,推动其迈向更高的台阶。这场风波的背后是全球产业链的一次大洗牌,美国试图主导规则,但现实已然超出其控制范围,进入一个充满变数的新阶段。
笔者以为
此次撤销VEU资格的决定,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部分,旨在通过产业链控制延缓中国高科技发展,同时拉拢盟友站队。然而,这种“绑架式联盟”难以持久,美国此举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甚至损害全球对美国政策的信心,得不偿失。
中国选择沉着应对,通过政策手段稳住外企,通过技术手段突破瓶颈,通过全球合作吸引新伙伴。中国此次的回应,节奏分明、策略性强,而非情绪化反击,展现出大国的战略定力。
每一次挑战都可能成为中国成长的机会。未来半导体竞争的胜负,不取决于一纸授权或一项制裁,而在于谁能稳住市场、凝聚产业、赢得信任,这才是真正的制胜之道。这场对抗将继续,但天平正在倾斜,最终赢家将是最能坚持到底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