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03 01:30点击次数:
太平洋深处,一场静悄悄的军事革命正在上演。 2025年8月27日,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突然宣布:中俄两国潜艇首次在亚太海域完成联合巡逻。 这不是普通军演,而是两国潜艇在水下“手拉手”走了2000海里,从日本海一路潜行到东海,共享了声纹密码和航道机密。
要知道,潜艇的噪声特征堪比国家指纹,航行数据更是核心军事机密。 中俄连这个层级都能互通,背后藏着更大一盘棋——俄罗斯耗尽苏联军工遗产后,唯一能拿出手的“压箱底技术”,正是核潜艇的实战经验。 而中国096型核潜艇亟待突破的静音瓶颈,或许将因这次合作迎来转机。
2025年8月初,日本海波涛之下,两艘潜艇正以近乎无声的状态并行潜航。 俄罗斯“沃尔霍夫”号柴电潜艇的螺旋桨缓缓转动,声呐屏幕上同步显示着另一艘中国新型AIP潜艇的航迹。 这是“海上联合-2025”军演的延伸任务,也是中俄历史上首次潜艇联合巡逻的开端。 俄太平洋舰队新闻处对外披露,行动自8月6日启动,持续三周,航程覆盖日本海至东海关键水域。
俄罗斯派出的“沃尔霍夫”号属于“基洛”级改进型,被誉为“大洋黑洞”。 其静音性能达到108分贝,相当于深海背景噪音水平,即便美军最先进的反潜设备也难以追踪。 而中方潜艇搭载了自主研发的AIP系统(不依赖空气推进技术),可在水下连续潜伏数周,无需浮出水面充电。 这种技术组合让两艘常规潜艇具备了准核潜艇的隐蔽续航能力。
联合巡逻的核心挑战在于“水下协同”。 潜艇的传统生存法则就是绝对隐蔽,声纹特征如同士兵的指纹,各国均列为最高机密。 此次行动中,中俄不仅共享实时水文数据,还实现了航线同步与战术指令互通。 例如在反潜演练中,俄方潜艇模拟敌方目标,中方利用声呐阵列定位追踪,双方通过加密信道传递指令,突破了语言壁垒和指挥体系差异。
选择日本海与东海作为巡逻区域,具有强烈的战略指向性。 这两片海域是美日韩反潜网的核心布防区,遍布固定声呐阵列与巡逻机监控网络。 中俄潜艇在此协同航行,相当于在对手“家门口”测试隐蔽穿透能力。 日本防卫省监测数据显示,巡逻期间未捕捉到异常水声信号,侧面印证了行动的隐蔽性成功。
俄罗斯此次合作的动机,与其军工现状密切相关。 黑海舰队在乌克兰危机中损失惨重:“莫斯科”号巡洋舰沉没,4艘登陆舰被无人机摧毁,克里米亚造船厂遭导弹炸毁。 水面舰队的溃败迫使俄军转向水下力量建设。
目前,俄海军70%的战略威慑力依赖核潜艇,尤其是能突破北极冰盖的“北风之神-A”级。但俄乌冲突消耗了其常规军备产能,坦克月产量从120辆暴跌至35辆,精确制导导弹库存告急。 此时与中国深化潜艇合作,既可换取资金与技术支援,又能巩固远东战略支点。
对中国而言,核潜艇的静音技术仍是待攻克的难关。 现役094型战略核潜艇因“龟背”设计导致流体噪声偏高,携带的“巨浪-2”导弹射程与弹头数量均逊于俄“布拉瓦”导弹。 而俄罗斯在北极冰下作战、反潜战术规避等领域积累了40余年经验,这些无法通过图纸传递的“战场直觉”,正是中国核潜艇部队远洋部署的关键短板。
2024年,俄方协助中国改进096型核潜艇的低温核反应堆,该技术能显著降低动力系统噪音。 此次联合巡逻中,中方特意派出与俄“基洛”系出同源的039型潜艇,降低技术磨合门槛。 这种渐进式协作模式,与早期中俄轰炸机合作如出一辙——从最初的联合演习,逐步升级至互相降落机场、编队巡航阿拉斯加。
印太司令曾公开警告:“若俄向中国转让核潜艇技术,美军水下优势将荡然无存。 ”尽管俄方从未承认技术输出,但五角大楼《中国军力报告》指出,俄“亚森-M”级核潜艇的静音设计已部分应用于中国新一代潜艇。 这种合作直接冲击美国西太反潜链:此前美军依托12艘驻日韩核潜艇封锁第一岛链,而中俄水下联动可形成“北极-太平洋”双向穿透通道。
联合巡逻结束后,中俄国防部同步发布声明,强调行动“不针对第三方”。 但地缘政治涟漪已然扩散:日本紧急加强琉球群岛反潜监测,美军将“弗吉尼亚”级核潜艇部署关岛,北约则加速推进大西洋声呐网升级。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