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26 03:49点击次数:
2025年初夏,股市大厅还是人头攒动,银行板块的屏幕却冷清得很,没人围观,没人下单,气氛里仿佛凝着一层看不见的霜,谁都知道这里有故事,却没人愿意多看一眼。
那一年,恒大、碧桂园这些地产巨头的爆雷消息每天都在刷屏,很多人都记得2022年9月那几天,朋友圈里全是开发商暴雷的截图,银行做开发贷、按揭贷的风险一下子暴露出来,大家都在问,这些贷款还能收回来吗,这账面上的净资产到底靠不靠谱。
表面上,银行年报写得很漂亮,不良率控制得挺好,房地产贷款坏账率也没多夸张,可谁敢真信呢,数据都是滞后的,地产企业的窟窿到底有多大,没人敢说死,市场的信任感断崖式下滑,破净只是表象。
与此地方债的压力也在2022年变得异常明显,特别是一些中西部和东北的地级市,财政收入撑不住,土地拍卖无人问津,城投平台开始频繁展期,银行被动成了最大债权人,手里的贷款有多少能按时收回来,谁也不敢打包票。
利差也在变窄,2022年央行连续降息,1年期LPR和5年期LPR都下调,每次下调都是新闻头条,银行的净息差跟着一路走低,年底整体净息差只剩1.91%,这是十几年来的新低,利息收入增速只有可怜的3.2%,盈利能力肉眼可见在缩水。
银行为了稳资产质量,又得加大拨备,信用成本高居不下,利润空间进一步被挤压,年报里平均拨备覆盖率都写到240%-300%,但市场上还是担心,这拨备到底够不够,坏账有没有全计提,这种不确定感让人如坐针毡。
政策面确实在托底,2022年末到2023年初,央行出台了一系列稳地产、化债务的措施,比如“金融16条”、专项再融资债发行,给人一点希望,可市场的观望情绪还是没消,原因很简单,政策效果滞后,房地产、地方债的雷一时半会儿化不开,信心也难以短时间恢复。
很多银行从业者其实很无奈,政策要求让利实体经济,降息减费成了常态,利润本来就薄,还得承担更多支持小微、制造业的任务,资本补充能力被削弱,外部环境又不支持,怎么能让市场有信心。
2023年后,房地产政策逐渐宽松,部分城投平台债务通过再融资得以展期,市场风险预期略有缓和,银行股的估值才开始阶段性修复,PB从0.3缓慢回升到0.5左右,但依然回不到疫情前的水平,很多人直言,信心这东西,碎了再粘回去很难。
回头看,2022年银行股的极端低估,并不是市场情绪过度,而是对未来风险的理性定价,大家不是不懂价值投资,而是更懂风险定价,真实净资产和盈利前景才是决定估值的关键,没人愿意做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站在2025年回头看,银行业的基本面确实比2022年要好一些,部分风险逐步释放,政策支持也更有针对性,但估值修复的过程依然充满波折,投资者的观望情绪一时难以彻底消散。
对投资者来说,2022年那场低估与观望的拉锯,既是一次风险定价的大考,也是市场信任机制的一次深刻检验,未来的风向,或许还藏在那些被反复讨论的风险背后,静待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