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23 22:26点击次数:
最近A股和美股都在创新高,但不同的是推动美股创新高的是AI算力与科技股,推动A股的却是银行股。
杰哥统计了一下,从24年到现在,银行板块累计上涨已经超过65%。
可能许多人就要问了,当经济环境仍然有压力的情况下,为什么银行涨得这么好?
在银行股的推动下,A股站上了3500点,这是个好事还是坏事呢,其实上周五的时候,银行板块已经开始调整,那行情结束了吗?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大家要意识到一个点,并不是只有我们大A的银行股一直涨。
最近两年,美国、日本、欧洲的银行股都在涨,而且大家可以看一下下图,你会发现中国银行股涨得真不算猛的。
那么既然全球的银行股都在涨,说明大家正在面对一个共性的宏观现状,那就是资金都在努力的从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确定性。
全球经济放缓,贸易摩擦常态化,再加上地缘冲突层出不穷,当意外满大街都在飞的时候,这个确定性就变成了稀缺品,而银行正好能提供确定性。
这就表现在它经营状态稳定,不仅自己能够赚到钱,而且能够稳定的给他的股东持续分红。
而且当把这种确定性跟其他行业横向对比的时候,这就更显得珍贵了。
比如这两年消费降级,让白酒一直萎靡不振。同时贸易冲突使得一些出口行业,比如说消费电子、半导体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像银行,它是拿着牌照做稳赚不赔的生意。
即便有降息带来净息差下滑的压力,但是贷款端的利息降了,存款端支出也跟着降了,所以这些都保证了银行的利润,同时也保证了银行给股东分红的能力。
那你想在当下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里,有些资产能持续的给你分钱,这还不得放在手心里好好呵护。
那讲到这里,有些聪明的朋友可能就意识到一个点,你如果说看银行收入的话,前两年收入更好。
比如说21年22年,怎么那个时候银行股不涨反而下跌呢?这个问题其实很关键,因为在金融领域中是不能只看营收的,还要看资产。
也就是说银行值不值得买,并不是取决于它收入变多了还是变少了,而是看它安全性是提升了还是降低了。
2021年是我们的民营地产公司贷款这个风险逐步暴露的时候,那个时候没人敢买银行股。
但是这4年间,随着保交楼、地产债务重组、地方隐性债务化债这些事情逐步落地,银行在资产端的安全性是逐步提升的。
所以说资金是很聪明的,他总能找到赚钱而且安全的地方。
那么最最关键的问题来了,究竟是谁在大量买银行股呢?在这轮银行股的上涨中可以这么讲吧,散户能喝到汤的都不多。
根据券商的统计数据来看,增持银行股的主要力量是国家队,而其中的主力呢,是中央汇金和险资为主。
起初就是23年初汇金直接增持了四大行的这个股票,那个时候护盘的意味会更重一些,那再之后就是通过各类基金增持银行股。
杰哥认为,这些资金除了稳定市场以外,更多的可能是看中了银行低估值、高分红以及风险逐步出清的优势,与银行同步上涨的还有银行权重很高的各类红利基金。
而站在险资的角度,之前他们主要是配置债券。现在大家看一下,3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只有1.8%了,真的是少得可怜。
所以这个市场上很缺高息又安全的资产,那相比之下,银行4%左右的股息率就很香了。
那么一个板块能不能持续增长的核心关键就是有没有钱持续的流入,现在汇金加险资,你说这个实力够不够?
所以才有大家所看到的大A在银行板块的带动下占上了3500点这个关键点位,那作为投资者的我们是该高兴还是担忧呢?
其实我们散户是应该高兴的,因为在当前的宏观形势之下,只有大金融搭台,其他各行业才有轮番表演的机会。
当前全球的环境错综复杂,像关税战,金融战一定都是持久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体之间的博弈,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那么要想稳住信心,稳住股市就很重要,而要想稳住股市,大金融势必得发力。
当大金融带着市场站上关键点位的时候,我相信大家能感受到市场的情绪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去年我们只能眼巴巴的看着纳斯达克与标普创新高,所以整个市场情绪是悲观的,但是现在我们可以去讨论美股和A股背后的驱动力不同,对大A也有信心了。
当你的股票和基金不再亏钱的时候,你上班都有劲儿了。如果他们还能给你多赚点钱,你花钱都大方了。
但杰哥还有强调一点,单纯通过金融去拉指数,其实意义不大,因为经济的复苏需要时间。
所以大金融搭台之后,就要看行业创新了,因为行业板块轮动的过程中,才是体现一些扎扎实实的进步,比如说产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以及周期的复苏。
最后杰哥再回答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现在还能买一些银行股吗?
在上周五银行板块出现调整,其实已经说明它是阶段性过热的,有一些泡沫在里边,个人认为大家不要急于冲进去。
目前市场上的机构其实是不缺钱的,预计险资还是会持续增持银行股的。
但是这些机构的持股逻辑与我们散户有很大区别,最典型的就是持股周期。
险资买银行板块,它是长期投资,这个长期不是一两年年,可能是5年甚至10年,我们散户能做到吗?
- END -
留言区话题:#你认为银行牛还能持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