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 新闻动态 >

更换指挥如换刀:历史上哪些临阵换帅逆转战局的事例?

发布日期:2025-09-11 16:02点击次数:

有人说:临时换将,可算得上兵家大忌,嘿嘿。

有人还说:换帅就像换刀一样,得心应手。

啥时候换帅会变成大忌,啥时候换帅就像换刀一样得心应手,得看具体情况啦。

今天,咱们来盘点一些临时换帅搞得挺成功的案例。

长平之战:白起换王龁,一举全歼赵军主力

在长平之战中,双方都换过将军。

在长平之战的头一段时间里,秦将王龁带领的秦军几次打得赵军败退。赵国的老将廉颇于是带兵守住不出,局势变得僵持不下。

接下来,赵国派年轻的将领赵括顶替了老将廉颇;而秦国也换了将军,让“人屠”白起接替了第一阶段表现出色的王龁。

赵国更换将领,原因挺充分的。

一方面,廉颇在前段时间确实打了一些败仗,惹得赵王不太高兴。

再说,廉颇死守着壁垒,虽然暂时稳住了局势,但长时间如此,赵国也扛不住了。

听说呀,赵王也被秦国的间谍给骗了,信了谣言之后,就换成了赵括。

可以说呀,赵国的换将,基本上算是被动接受的安排。

要说秦国换将,基本上算是他们主动出手的行为。

秦国换将,主要是因为战略任务发生了变化,于是就挑了个更合适完成新任务的将领。

长平之战刚开始时,双方都聚焦于“拼”,互相角逐。

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就是因为大家为了争夺上党这个地方扯了起来。

王龁是个擅长硬碰硬的将领,不过灵活变通方面就差点意思(这在后来的邯郸之战中也暴露出来了)。他打仗的时候,攻占过不少地方,但歼灭的敌人数量总是不多,他生涯里最高的一次记录,也就是“斩首六千”而已。

在最开始的作战里,王龁挺发挥自己喜欢硬碰硬的作战风格,接二连三地打败赵军,靠着猛攻把二彰城这些地方给拿下来啦。

可是,等到廉颇把坚壁功夫搞定之后,王龁的正面冲击基本上就没戏啦。

这会儿,秦国散布谣言,想让赵国换将,就是试图把赵军从犹豫不决的状态里逼出来。

要是再让王龁继续带兵,秦军确实还有可能把赵军打败,不过多半只是打退敌人,然后赵军还是会缩回壳里,没法打完全歼灭战,也无法从根本上拿下胜利。

白起在长平之战之前,早已经多次发动歼灭战,比如在伊阙之战中,就曾斩首二十四万,战果相当壮观。

所以啊,换成白起,那就是把握住赵国即将出击的好机会,让白起充分发挥他的优势,来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

果不其然,白起巧妙地诱导敌军,断敌退路,再困敌于其中,一气呵成,犹如神笔压阵,绘出了一场前所未有、史无前例的古代大规模歼灭战!

只要战略扎实,用人得当,想必大秦一定会迎来胜利的那一天!

巨鹿之战:项羽杀宋义,夺取指挥权,再创奇迹。

公元前208年,章邯带领大军攻向赵国的巨鹿。

楚怀王就派出了宋义担任主将,项羽做副将,九和范增则是末将,带领军队去救赵国。

可惜的是,宋义率军来到安阳之后,却一直停在那里,足足搁了四十六天都没动一步。

项羽一问,宋义就讲了自己的想法:秦军攻赵,无论他赢了还是输了,都肯定会耗费不少精力。我们就趁他们累了,再出手;要是他们打不破巨鹿,到时候我们还能带兵西进关中。所以说,眼下不如让秦、赵两边自己斗,我们在旁边泡着看热闹,等着渔翁得利!

接着,宋义还发出了对项羽来说挺尴尬的命令:那些像老虎一样猛,像羊一样狠,贪得无厌像狼一样,而且倔脾气硬不听指挥的,全部都得斩了!

最终,项羽把宋义给杀了,拿到了大军的指挥权。

接着,他们实行了“破釜沉舟”,九战王离带领大家奋勇迎战,终究在巨鹿之战中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击败了秦军的主力部队!

这次换将,看上去像是项羽和宋义之间的私事纠葛,但实际上反映的却是人心的角逐。

宋义那所谓的策略,实际上就是袖手旁观,像战国时候看着秦国一一击败别的诸侯,采用的也只是那种被人验证过的失败、愚蠢的“坐观”战术罢了。

项梁一死,反秦的事儿也就失去了劲头,大家的士气都跌到了谷底,气氛挺压抑的。

作为反秦的领头人,楚军如果还站在一旁看热闹,让反秦的其他诸侯们自己奋战的话,那章邯就会逐个击破他们,反倒让秦军越打越强,可没什么疲惫或者软弱可言呀。

项羽私自杀掉主将,程序上说不通,但他敢于站出来,正好迎合了各路反秦义军的心声,所以自然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

紧接着,项羽破釜沉舟,把楚军将士的士气鼓了起来,又堵住了秦军的通道,直接打在敌人的要害上,轻松击败了秦军,整个反秦战局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项羽杀宋义,不仅仅是他自己的决定,更是历史的必然!

跟着大势走的换将,即使程序上不按规矩,也一定能赢下去!

刘秀平关中之战:冯异换邓禹

公元25年的时候,刘秀派邓禹去拿下河东,然后一路攻入关中地区。

邓禹的发挥相当厉害,连战连捷,不会儿就把河东搞定,顺利进到关中,把长安给拿下来了。

尤其是在这一路上,邓禹带领的军队纪律严肃,深得关中民众的支持,实力也大大壮大。许多地方都没有打仗就投降了,甚至连长安,也都是不用流血就拿下的。

赤眉军绕了一圈后,又折返回来攻打长安,把邓禹打败了,重新拿下了长安。

就是这样,邓禹在经略关中的战绩依旧可以说是相当出色。

就在那年十一月,刘秀下了决定:让冯异顶替邓禹,负责关中的军事调度。

接下来的历史也证明,刘秀这次调兵遣将真是绝妙的安排!

在27年正月,邓禹、邓弘跟冯异在华阴聚齐。就算冯异接替了邓禹的位置,邓禹还在关中待着呢,而且,他的资历和地位还要比冯异高。

那会儿,邓禹和邓弘都认为该马赶紧发动攻势对付赤眉,冯异则觉得还不能着急动手,要再等等。

不过,冯异虽然身为主将,却比不过邓禹和邓弘两位老将,最终只得和他们一起拼死一战。

没想到,结果就是一战成败!

冯异一回到营地,深沟高垒,集合了溃散的士兵,重新整顿队伍准备再战。

这次,冯异带领大家一举获胜,真是大获全胜!

之后,赤眉在关中站不住脚,继续向东推进,然后……进入了刘秀精心布置的包围圈里……

邓禹不光有点子,还懂得怎么治理好地方,所以一开始经略关中时,邓禹把他的谋略和政治才能都用了出来,把关中这块地盘越搞越大。

可是不管怎么说,形势往下一发展,汉军跟赤眉军在关中一定要来场大规模的拼杀。

在这样的局面下,邓禹的战术调度能力不足的短板就会明显显现出来。

况且,邓禹年纪轻轻,成功得太快,一遇到挫折,就容易变得焦躁,“威势略微减弱,又缺乏食物,投降的人也随之散去。”

这些情况,实际上当时虽然出现了,但并不明显,也还没有酿成什么大问题。

刘秀敏锐地察觉到局势的转变以及邓禹的不足,及时用擅长临阵指挥且稳重老练的“大树将军”冯异顶替了邓禹,由此也展现出他的高超领导才能!

乾隆平定大小金川之战:连续换将

不断地点兵换将,整支队伍的指挥权频繁变动,战局也因此变得扑朔迷离。

乾隆在平定大小金川的战役中,也几番更换了将领。

这场战役一开始,乾隆让张广泗来指挥作战。

可是,张广泗打了快一年,结果不仅没能扭转局势,还大败一场,赢的希望几乎破灭了。

乾隆一怒之下,派出了他觉得“能熟谙军事策略、见识胜过张广泗”的讷亲来担任经略大臣,负责指挥作战。

不过,讷亲连续败仗之后,心情变得挺低落的,怕自己掌权,还是依赖张广泗去对付敌人,结果一筹莫展。

乾隆一怒之下,把张广泗和讷亲先后處死,派上大學士傅恒前往平亂。

傅恒掌管兵事后,采纳了岳钟琪的谋略,改用了不再只是靠碉堡硬拼的战术,而是采取“直攻中坚”的办法,这让局势稍微有了点转变。

不过,这场战事也打了两年多时间,乾隆一时也失去了信心,等到大金川求和后,带着兵退回来了,算不上彻底打赢。

果不其然,此后,大小金川又反水了!

于是,乾隆派阿尔泰带兵再次出战。

不过,阿尔泰很快就露出了不认真打仗的样子,乾隆于是把指挥权交给了温福。

不过,木果木一场战役,清军还是遭受了一次严重的打击!

乾隆又一次调换了将领,把阿桂任命为定西将军,负责指挥这场战斗。

阿桂挺能扛的,耗费了不少心血和代价,终于拿下胜利了。

换帅频繁,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

老是换主帅,原因就在于每次换上去都没见怎么顺利。

要说这换帅总是半路夭折,主要还得怪“换汤不换药”,没往根儿上想着整。

尽管换了不少领导,像张广泗、讷亲、温福这些人,他们的作战思路基本上一样:就是用碉堡去倒逼敌人。

金川的地形嘛,悬崖峭壁挺多,碉寨点缀其间,这样的地方防守挺便利,但要攻进去就困难重重了。

作为进攻这边,清军用碉楼去压制碉楼,看起来还算有点把握,但实际上,要守碉堡的兵力多得吓人,自己进攻的兵力却明显不够,压力挺大。

就这样,推进得挺慢,几年下来尺寸都没怎么变,自然也就没什么大变化了。

再说了,在对峙的时候,清军不太熟悉地形,结果被人几次攻了后路,最终惨败,还不是很稀奇吗!

傅恒和桂林一开始也用过那些拙劣的战术,但他们后来果断转变,选择“直取要害”,集中兵力一击而中,局势一下子就变了,清军接连取得胜利,真是挺厉害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换人其实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关键还得有人能找到对策,搞出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太平天国西征:石达开两次临危受命,打开局面。

石达开两回在危急时刻被委以重任,成功打开了局面。

太平天国的西征啊,也算是波折不断。

这事儿其实挺明白的:要是用石达开,胜算就大;不用他的话,输的可能性就高。

太平天国西征的行动,最初是由赖汉英担任指挥的。

结果,赖汉英在攻打南昌93天都没能得手,耽误了宝贵的机会。

这下,杨秀清就把西征的事交给了石达开去操办。

石达开掌旗后,采纳了打运动和攻坚结合的战术,连续攻下九江、庐州什么的,还把武昌也拿下了。此外,太平军还在皖北一带扩大势力,建立了各种政府,开辟了根据地,形势逐渐变得一片大好。

不过,就在石达开开疆辟土、局势逐渐明朗之时,杨秀清又把他调回天京。起先,杨秀清直接掌控指挥,让各个将领分别行动,然后又让秦日纲负责西线作战。

结果,太平军在湖南、湖北等地接连遭受挫败,水营也被击溃,战线一下子被拉到了九江。

于是,杨秀清再次派石达开负责带领西进!

石达开一到,就在九江-湖口的战役里把湘军打得大败,然后连续攻占了武汉的三座城池,接着又调兵攻占江西大部分地区,西征的形势再次振奋人心!

换将顺利的背后,有哪些原因呢?

每次换上石达开,局势都能一下子变得明朗起来,原因就在于换上石达开,他带来了太平军最珍贵的东西。

这个时候,虽然太平天国还在快速壮大阶段,可整体实力比起大清来说,还是差了不少。

在这种情形下,只有动作灵便、机动迅速的作战方式,才是太平天国取得胜利的唯一途径!

赖汉英用了93天顿兵南昌,反倒是秦日纲死板地照办杨秀清的指令,这样一来,太平军的这一优势就没法充分展示出来。

这样一来,西征军在对阵当时还不太成熟的湘军时,频频吃瘪也就不奇怪啦!

虽然石达开自身有不少短板,但他的用兵很灵活,擅长在大规模行动中冲击敌人,所以,他一掌握军事,局势自然也很快就明朗了!

就是啊,明明石达开挺厉害的,可杨秀清偏偏总把他调走,好像是为了维持权力的平衡似的……

四保临江:韩先楚换曾克林

就是说呀,虽然石达开这个人挺能干的,可偏偏杨秀清总是把他调离,好像是在维持自己那点权势似的……

1947年3月,四保临江这场战斗打响啦。

我军主要由南满第三纵队和第四纵队组成,迎战敌方20多个团的猛烈进攻。

那会儿,总指挥是曾克林,韩先楚担任副手。

在大战之前,两个将军在战术策略上闹出了分歧。

曾克林将军觉得,应该“先弱后强”,也就是说,先攻击敌人那支新组建的22师,因它的战斗力还不算强。

韩先楚将军觉得,应该把主力集中火力对付敌军的第89师。虽然这支师用了不少美军装备,但刚到东北时,对地形还不太熟,搞定它的话,能给敌人一个大大的震慑!

后来,曾克林将军把两个不同的看法都反馈给了民主联军指挥部。

总部经过一番整体分析,觉得韩先楚的方案更合适,于是调整安排:让韩先楚担任前线总指挥,曾克林则调为副手。

跟着韩先楚一声令下,我军先派出一些小股部队去引诱敌人,把敌89师引进伏击圈。没想到,仅仅10个小时,我军就全部歼灭了敌89师和54师的一个团,俘了7500多名敌兵,还缴获了许多美制武器装备!

咱们说起那些名将嘛,品格可真不一般,坦荡豪气、刚正不阿,军中威信十足。人家不仅战场上英勇果敢,平时待人接物也是重情重义,讲信誉。这样的品格,让将士心服口服,才有那股子坚韧不拔、奋勇争先的劲头。

这场战役里,韩先楚将军的指挥真是出色,堪称“旋风将军”毫不为过!

让我特别感动的是曾克林将军。

作为曾经的总指挥,他遇到分歧时没有一意孤行,而是把各种不同的意见客观而全面地向林总汇报。林总做出指示后,让韩先楚将军担任总指挥,曾克林将军也毫无埋怨,全心全意配合,确保我军的统一指挥,最终也取得了胜利!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前辈,我军才能一步步壮大,从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走向更加辉煌的胜利!

碾庄:谭震林、王建安换陈士渠

临时调换指挥,临阵变换将领。

1948年,碾庄那块儿。

黄百韬兵团被困在碾庄的时候,利用李弥兵团留下的那些防御工事,搞出了个“易守难攻”的防御体系。

我军由陈士渠担任突击集团的总指挥,带领第4、第5、第8、第9纵队以及特纵队对碾庄展开主要攻势。

陈士渠采用“猛冲猛打”的办法,想快速解决战斗,可是敌人凭借工事拼死抵抗,我军弹药不够、重型武器还没到位,只好陷入激烈的拉锯战。

不过,从11月12号开始,华野每天伤亡几千,形势还挺紧张的。

11月14号,粟裕召集陈士渠、谭震林、王建安和其他将领,讨论局势,并下达指示:谭震林和王建安接替陈士渠指挥突击集团,另外让宋时轮担负阻援集团的任务。

接着,我军采用“近迫作业”的方式,在敌阵地前沿挖掘战壕,集中炮火集中打击敌人的地堡群,同时协调多个纵队分阶段发起突击。

到头来,我军消灭了黄百韬集团,淮海战役的局势一下子变得明朗起来!

讲究实际,扎扎实实地搞事情。

在转换作战方式之前,粟裕觉得,攻势不顺的关键原因在于:没有及时从“运动歼敌”转变为“攻坚战”那招。

所以,接下来的一系列调整,都是围绕着攻坚战这个重点展开的。

陈士渠将军擅长大兵团的野战穿插作战,但碾庄的攻坚战需要有经验的同志,能协调攻坚和火力结合。

所以,说到底,及时换人对碾庄这场战役能顺利推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被“换下”的陈士渠将军,之后在战役中依然有着重要贡献,甚至在战役尾声阶段,粟裕同志因为太累而倒下临时接管指挥,带领大家取得了最后歼灭杜聿明集团的辉煌胜利!

临场调整将领,是像“换将如换刀”那样干净利落,还是被视为“兵家大忌”?

要看换将的举动和接下来制定的作战指导思想是否能相互配合。

我们大部分人,都算不上将军或是指挥官。

不过,咱们既是自己人生的“指挥”,有时候也会变成别人的“主帅”。

当我们摆出“帅”的模样时,得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啥,委托的人合不合适,能不能胜任这些事。

作为“将”,得保持专业又沉稳,自己提出的建议要让人认可,任务完成得出色就算没被采纳,也得全力配合。

这样一来,不管是当自己人生中的“帅”,还是在合作中扮演“将”的角色,我们都能赢得胜利!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