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21 09:23点击次数:
#抗战故事我来讲#
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在近现代历史上给我们造成了深刻的、特别的、漫长的伤害。从1931年-1945年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更是我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似的事件。
作为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华大地上逞凶最主要工具——日军,是一个我们世世代代不应忘记的仇敌。
影视作品中有关于抗战的题材如恒河沙数不胜枚举,但是基本都浮于表面,因此对于日军这个在我们境内犯下滔天罪行的军事组织,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所知寥寥。
所以值此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码字的就用这一个小系列,为大家介绍一下当年日军这个大仇的一些基本情况。
落后的日军
日本虽然赶上了西方资本主义扩张期的末班车(明治维新),成功地将自己给塑造成了东洋人,但是日本由于发迹太晚,因此相比起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来,其无论是科技还是社会生产力都有明显的差距,在当年发动七七事变时并不算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日军不但卡车少,还大多是这种运载能力有限的类似现代皮卡的小卡车,但是其很适应中国当时糟糕的路况
举一个例证——日本当年的卡车拥有量。
一战后世界迎来了以摩托化为代表的的新军事革命,所谓的摩托化简单来说就是,军队的长距离移动基本都是乘汽车,脱离原来依赖畜力乃至人力为主的移动方式。由于以车代步,摩托化的军队比传统军队不但移动更为迅速,其连续机动距离更是原来靠畜力和双腿的军队所不能比拟的。
由于实现了相当部分的摩托化,二战德军得以采用名为‘闪电战’的战术,这使得二战初期,德军在欧洲战场上取得了众多战果横行一时。
当年各国摩托化军事改革是那么如火如荼,所以连缺乏汽车甚至是畜力的国军也赶时髦。
这两张图对比,中正式步枪与三八步枪的长度差距一目了然
当时为了便于摩托化行军,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于是纷纷将列装部队的步枪改短,以便于士兵乘车时携带。国军那个著名的中正式步枪,正是随这个世界大流所诞生的。
国军原本想法是从外国引进汽车实现摩托化,但是由于民国财政拮据贪腐横行,所以配合摩托化的枪造出来并大量装备部队了,可车却连个影都还没有。
相比于好高骛远胡乱追世界新潮的民国,日本政府就要实在的多了。
日本的汽车工业相对于当时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要落后很多,因此摩托化步兵所必需的汽车,日本汽车工厂的产量完全无法满足军队的需求。日军一个满编能达到28000人的四联队制师团(既国内所谓的甲级师团),其配备的机动车辆包含摩托车在内甚至还不到200辆。
1939年日苏爆发了诺门罕之战,此仗早期苏军没有准备,被日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吃了一些小亏。
为了找回面子,斯大林任命得力干将朱可夫为驻远东的第一集团军司令,组织远东苏军对日展开报复作战。朱可夫走马上任后对于后勤系统很不满,因为他认为给他作战部队运补的汽车才两万辆,难以在战役发起前运送来他需求的足够物资。
朱可夫这话要是被对面的日本指挥官听到,那非骂娘不可。
为啥?
因为当时整个日本国家,其社会卡车存量刚刚过万辆,给在诺门罕与苏军对峙的日军运补的汽车,那更是只有几百辆。
所以一些人在网上声嘶力竭地鼓吹——诺门罕之战日军损失比苏军小,是多么地可笑。诺门罕战役中的苏军后勤输送能力几十倍于日军,日军拿什么去和苏军打这场现代战争?
再比如说,日本陆军当年规定,大佐级别军官就可以配专用轿车。
可是在整个二战期间,日军大佐能坐上自己专车的少之又少,而且还呈现出东南亚比中国多、中国比本土多的,这么一个日军军官配车比例不平衡的现象。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1942年2月15日,在新加坡的8万英军投降,而英军和美军是当时世界上唯一两支实现了摩托化的军队。所以日军在新加坡一次性就获得了近万辆各型车辆,再加上日军在东南亚各地抢到的轿车,在东南亚各地的日本陆军大佐们因此享受到了专车接送。
而在中国的日军可以抢掠当地的轿车为自己所用,但是受限于当时中国经济条件,能抢到的轿车并不算多,远远不够侵华日军将佐们分的。
由于日军军费有限再加上国内汽油严重缺乏,所以反倒是在日本本土的那些平日里威风凛凛的高参们,他们在大本营上下班的时候基本只能烧骨油蹬自行车,反倒成为了日军中佐官配车比例最低的群体。
日本当时落后的一个主要指标就是城市化率极低,抗战开始时的日本城市化率还不到38%,因此其主要的兵源来自农村。而缺乏汽车使得日本征召的兵员,基本只能是自行前往训练基地报到。
需要注意的是,日军的落后只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强国而言。
务实的日军
日本对于自己的短板是很清楚的,而日本十分务实,因此它根据自己的短板出台相应的对策,竟然把自己的短处反而给变成了长处。
日军陆军经过大正裁军后,仅保留了17个四联队制师团(每个师团2.3万人左右)。
针对自己城市化率低,人口流动低的特点,日军以这17个师团驻地为中心,将全国划分为了16个征召区块(东京有近卫和第1两个师团)。几乎所有的士官和士兵、以及大部分基层军官都实现了就近招募,这些军官、士官、士兵在退伍后,也都基本上回到家乡并全部被编入预备役。
这种征召和预备兵员的高度集中,在世界其它国家并不多见。由于日军部队人员绝多数都是从相近的地区招募,所以日军的师团常常被称作某某(地方)师团。
由于日军陆军军费有限,所以其采取了平时只保留较少部队,军队中军官比例也低,但是士官比例极高的编制形式。
这种兵员来源地的高度集中,士官比例颇高的军事制度,使得缺乏汽车的日军在动员时十分高效。
七七事变后,由于战事规模迅速扩大,日军亟需大量新的部队。
日本陆军按照预备役名册将近期才退伍的军官、士官、士兵重新招募,由于这些人员高度集中,因此其集结速度非常快。
而这些预备役人员平时就常常集中起来进行军事训练,因此仅需进行短期训练,再从现役部队中抽调高中级军官,以及部分现役基层军官和士官组成指挥架构后,就能整合成为一支颇有战斗力的新部队。
由于平时组织严密,所以到1937年10月12日,也就是抗战全面爆发仅仅三个月时,日本陆军已经新编成了四联队制的101、108、109、114,以及三联队制的26等五个新师团。
由于编制新部队迅速且拥有制海权,这使得战前仅有38万人的日本陆军迅速扩编,能同时在华北、华东南北两个战场向国军发起进攻。而依靠军中众多技艺纯熟的士官,日军的一个大队(加强营)就能在战场上打垮国军的一个师!
由于清楚自己缺乏汽车‘腿短’的缺陷,因此日军在平时训练中格外重视,在各种地形和气候条件下的徒步行军训练。这种针对性的训练,不但使得日军练就了一双‘铁脚板’,也磨砺了日军官兵吃苦耐劳的意志,这使得日军陆军对于中国敌后武装来说,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难对付的资本主义强国陆军。
日本这种将自己短板变成优势的预备役制度,针对自己短板进行强化训练的做法,以及平时在军中保留高比例士官的军制,确实都很值得借鉴。
迄今日本的自卫队依旧还保持高比例的士官,其目的不言而喻。
但是现在的日本自卫队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动员体制支撑,所以战时其想要急速扩军,如何征召兵员是一个大难题;而征召来的兵员如何在短期内形成战斗力,新建部队如何在短期内完成整合,也都是困扰现代日军的难题。
本篇就到这里了,下一篇再继续介绍当年那支禽兽部队的情况。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请赞个粉个转个。
谢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