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 足球资讯介绍 >

基层减负的核心是 “让基层回归服务群众的本职”

发布日期:2025-07-29 15:25点击次数:

为基层减负,关键要戳中 “形式主义、责任甩锅、资源错配” 等痛点,拿出 “可量化、可监督、能落地” 的硬措施,避免 “以文件落实减负”“以会议推进减负” 的虚功。

一、砍掉 “无效事务”:让基层从 “填表报数” 中抽离

基层干部的精力,很大一部分被 “重复劳动” 消耗 —— 同一数据多头报、同一材料反复改、同一工作多部门检查。要从源头精简:

文件会议 “减法 + 提质”:

明确 “可发可不发的文件坚决不发”,比如部门内部通知、常规工作部署,能用工作群简短说明的,绝不印发正式文件;同一主题的文件(如乡村振兴中的产业、人才、文化政策)可合并印发,避免基层 “多头接收、重复学习”。

会议实行 “清单管理”:无明确议题、无解决措施、无参会必要人员的会议一律不开;跨部门会议由上级牵头整合(如把民政、社保、医保的单独调研会,合并为 “民生工作联合调研会”),避免基层 “一天赶 3 个会,啥也干不成”。

考核 “去痕主义”:

取消 “事事留痕” 要求:比如检查防疫工作,不看 “登记表厚度”,而查 “重点人群是否真的排查到位”;考核乡村振兴,不看 “产业项目台账”,而算 “村民人均增收多少、就业岗位新增多少”。

推行 “无台账考核”:对低保办理、矛盾调解等工作,上级部门直接进村(社区)随机走访群众,用 “群众评价” 代替 “材料打分”。某县试点后,基层干部平均每周减少 5 小时整理台账时间。

清理 “指尖上的负担”:

整合冗余 APP、工作群:同一乡镇(街道)内,职能相近的部门(如民政和残联、农业和乡村振兴)必须共用 1 个工作群,禁止 “每个科室建一群、每个专项工作建一群”;非紧急通知(如政策学习)不得要求 “秒回”“全员接龙”。

建立 “数据共享池”:由县级牵头,打通公安、民政、社保等部门的数据系统,实现 “一次采集、多方复用”。比如群众的户籍、收入等信息,基层干部无需再反复向不同部门报送,直接从共享池调取,避免 “一家办事、十家要数”。

二、划清 “权责边界”:别让基层 “小马拉大车”

基层最苦的是 “责任无限大,权限无限小”—— 环保、安全、信访等本需上级部门牵头的工作,常被 “层层下压” 给乡镇(社区),但基层既没执法权,也没专业人员,只能 “硬扛”。必须明确:

制定 “基层权责清单”:由省级统一梳理,明确哪些事必须基层干(如低保入户核查、社区矛盾调解),哪些事必须上级部门干(如企业环保执法、跨区域信访协调),哪些事是 “部门指导 + 基层配合”(如乡村道路修建,交通部门负责技术和资金,乡镇负责协调土地)。清单之外的工作,基层有权拒绝,上级不得 “以考核施压”。例如,某地明确 “安全生产检查” 中,乡镇仅负责 “排查隐患并上报”,执法处罚必须由应急管理部门负责,避免基层 “既当排查员又当执法者” 的错位。

严禁 “责任甩锅”:上级部门不得将 “属地管理” 异化为 “属地全责”。比如:小区违建,住建部门必须牵头拆除,社区仅负责通知和配合,不能让社区 “自己动手拆、拆不了就问责”;企业欠薪,人社部门必须主导追讨,乡镇不能 “替企业背锅”。

“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若确需基层承担额外工作(如临时防疫卡点值守),上级部门必须同步配套资源:明确拨付经费标准(如每人每天补助多少)、调配人员支持(如从机关抽调人员下沉),避免 “只压任务不给钱,只提要求不派人”。

三、优化 “考核指挥棒”:让 “实效” 代替 “材料”

基层最怕 “多头考核、过度留痕、标准混乱”—— 为了应付 A 部门检查做一套台账,为了 B 部门验收补一套材料,甚至出现 “白天干实事,晚上造材料” 的荒诞。必须重构考核体系:

“谁主管谁考核,不重复考核”:由县级统筹,同一领域的考核(如民生领域)由一个牵头部门负责(如民政局统筹民政、社保、医保的考核),其他部门不得单独组织;同一乡镇(社区)每年被考核次数不得超过 5 次(特殊应急工作除外)。

“群众打分占大头”:考核结果中,“群众满意度” 权重不低于 60%。比如:考核社区工作,随机抽取 30% 的居民,通过电话、入户等方式问 “你家小区的问题有人管吗?”“办事流程麻烦吗?”;考核乡村振兴,重点问村民 “收入比去年多了吗?”“干部常来家里吗?”,群众不满意的,直接扣减考核分。

“容错 + 减负” 并行:明确 “只要不是违纪违法,因客观条件限制没干好的,不问责”。比如:某村因暴雨延误了道路修建,只要前期已协调好土地、上报了进度,就不应追责;基层干部在化解矛盾时,只要程序合规、出于公心,即使结果不完美,也不纳入负面评价。

四、赋能 “基层自治”:把 “不该干的” 还给部门

村(社区)本是 “自治组织”,却常被当成 “政府的腿”,承担了大量行政事务(如开证明、收罚款、替部门催缴费用),导致 “服务群众的时间被占满”。必须 “还权于基层”:

清理 “社区万能章”:明确 “证明事项负面清单”:凡法律法规未规定需村(社区)出具的证明(如 “居住证明”“无犯罪记录证明”),一律取消;能由部门通过数据共享核实的(如 “婚姻状况” 可查民政系统),不得要求群众找社区盖章。某省推行后,社区证明事项从 230 项减到 35 项,基层干部说 “终于不用天天给人开‘我妈是我妈’的证明了”。

剥离 “非自治事务”:机关单位不得把 “内部摊派” 转嫁给基层:比如禁止让社区干部 “帮单位卖报纸、拉赞助、搞投票”;禁止把 “创文创卫” 的 “扫地、捡垃圾” 等体力活全压给社区,而应机关干部带头参与。

培育 “群众自组织”:支持社区成立业主委员会、村民理事会、老年协会等,让群众自己管自己的事:比如小区停车难,由业委会牵头制定停车规则;村里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由村民理事会定村规民约,基层干部从 “管理者” 变成 “指导者”,减少直接干预。

五、技术 “替人跑腿”:用数字化减少重复劳动

基层干部常被 “数据孤岛” 折磨:民政系统录一次家庭信息,医保系统又要录一次,甚至同一部门的不同科室都要重复填报。必须用技术打破壁垒:

建 “基层一张表” 系统:由省级统一开发数据库,群众在社区(村)登记一次基础信息(姓名、住址、家庭情况等),各部门可通过授权直接调取,实现 “一次采集、全域共享”。比如:某县整合了 12 个部门的 28 套系统,基层干部填报数据的时间减少了 70%,“以前填一份表格要 1 小时,现在 5 分钟搞定”。

“扫码替代登记”:针对防疫、防汛等临时工作,开发统一的电子登记码,群众扫码填写一次信息,各部门可共享,避免 “一个卡点一张表,群众重复填”。

六、给基层干部 “松绑”:拒绝 “无意义消耗”

基层干部的精力还被 “非必要摊派、过度问责” 消耗,必须明确 “红线”:

禁止 “强制摊派”:不得要求基层干部 “拉人头” 参加非自愿活动(如强制关注某公众号、转发某视频);不得将 “招商引资、捐款数额” 与干部考核挂钩,避免 “为了完成任务去求企业、找群众”。

“问责要精准,不能‘连坐’”:明确 “谁犯错谁担责”,比如某村出现违建,只问责未履职的村干部,不牵连乡镇主要领导;某社区防疫有疏漏,只处理具体负责人,不搞 “全体通报批评”。

保障 “休息权”:基层干部每周至少保证 2 天休息(特殊应急情况除外),不得 “无理由要求 24 小时在岗”;非紧急工作,晚上 9 点后、周末不得给基层干部发工作消息(确需处理的,需提前说明紧急程度)。

基层减负的核心,是 “让基层回归服务群众的本职”,减负不是 “少干活”,而是 “少干没用的活”—— 把砍掉的无效事务、省下的精力,全部投向 “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多去田间地头看收成,少在办公室改材料;多陪独居老人聊聊天,少为应付检查补台账。只有当基层干部能 “心无旁骛办实事”,群众能 “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减负才算真正见效。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