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10 17:12点击次数:
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抗战史上,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新中国的诞生,创下了不朽功勋。
鲜为人知和难能可贵的是,面对倭寇屠刀,无数热血群众有组织或自发参与到抗击日寇的史诗中,留下了浓墨重彩却又鲜有记载的一笔。
“渊子崖保卫战” 是抗战史上村民围歼日军的典型战例。
1941年12月20日, 山东省莒南县渊子崖村 村民在村长 林凡义 带领下,以土枪、土炮、大刀等简陋武器,与1000多名全副武装的日军激战一天,最终以牺牲147人的代价歼敌121人。
渊子崖村地处 沭河 两岸敌我拉锯区,日军频繁骚扰村民,索要物资并威胁屠村。
1941年12月中旬,伪军为讨好日军,向村民索要鸡、肉、酒等物资及大洋1000块,遭村长林凡义拒绝后,伪军勾结日军围攻村庄。村民依托5米高土围墙和炮楼,用土炮、大刀等武器抵抗。全村男女老少参与战斗,甚至15岁少年也主动参战。
此战被视为“村民自卫战的典范”,渊子崖村因此被称为“ 中华抗日第一村 ”。
在洛阳李楼三官庙村,有着比以上战例更经典的抗战奇迹。
1945年5月4日早上八点左右,50多名日军兵分几路来到了洛阳白马寺附近的洛河渡口,准备乘船顺流而下,横渡洛河。
鬼子们在时属偃师县的东石桥村上岸后,径直朝洛阳东郊的大郎庙村进发。
这队日军要去摧毁八路军在酒务村建立的“造枪局”(兵工厂)。由于带路的汉奸对当地不熟,一名从北千寨来的村民被日军用刺刀顶住腰部,被迫带路。
途中的交流使这名村民很快知道敌人正要去攻击八路军的“造枪局”,于是毫不犹豫地带着鬼子朝西且有着地方武装的李楼乡潘寨村的老寨出发。
当日寇抵达潘寨老寨的西头时,疲惫不堪,指挥官梅村下令部队暂时休息,并派遣带路的村民去探听附近的情况。
村民应声后迅速跑向潘寨的自卫队报告:“鬼子来了,他们是冲着‘造枪局’来的!”
潘寨自卫队立即展开了紧急部署。张新升带着几名精悍的队员抄近路,偷偷穿过麦田,埋伏在太平渠的土堰后。
寨墙上,牛保柱也带着队员们就位,枪口对准了下方的土路。其他村民则飞速奔向周围村寨报信。上午十时许,派出去的村民依然没有回来。焦虑的梅村决定不再等待,命令部队出发。
鬼子们不知道的是,他们沿着街道向西推进早已进入自卫队的伏击圈。刚到潘寨西门,鬼子们便迎来了张新升的痛击。
几乎同时,寨墙上也响起了枪声,牛保柱带的人也开了火。一头扎进伏击圈的鬼子猝不及防,短短几秒钟几个士兵就倒了下去。
看势头不对的梅村,立刻指挥反击并命令队伍向南撤退。然而,四周的田野和道路上已经有不少人影晃动,接到消息的十五个村庄的自卫队迅速从各个方向将鬼子团团围住。
枪声此起彼伏,战斗愈加激烈。为冲出包围圈,日军纷纷躲进附近的坟地,利用坟包作为掩护进行抵抗。
尽管自卫队的队员人数众多,但日军的装备和训练要比村民们强得多,战斗很快陷入了僵局。
关键时刻,来自伊河南岸的赵锡光带着增援赶到,他们迅速占据了制高点,架起一挺机枪。
梅村通过望远镜看到机枪阵地后,气急败坏地挥舞着指挥刀,带领着残兵拼命突围。
冲在最前面的牛保柱手持大刀,寒光闪闪。梅村刚探出头来,几把大刀同时劈下,梅村应声倒地,见了阎王。
这场战斗共歼敌40余人,剩余的六名日军逃到了三官庙村,但最终还是被村民用土枪堵住,五十多支步枪和一把指挥刀也成为了庄稼汉的战利品。翻阅整部中国抗战史,以正规武装全歼鬼子的战例几乎没有。
此战没有正规军参与,一群手持土枪和大刀的庄稼汉,以原始简陋的装备却取得了全歼日军的战绩,堪称中国抗战史上的奇迹。
此战录在《李楼镇志》,也是群众在我党领导下的一次抗战奇迹。
遗憾的是我方伤亡情况没有详细记载,翻阅大量资料证实,当时村里的青壮年几乎都参与了战斗,很多村民倒在了自己家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