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11 16:07点击次数:
人的一生存在诸多可能,不少人认为,人生奇妙之处便在于其具备众多可能性与未知性。毕竟,人生走向很可能随时代、社会的变迁而发生重大改变。
例如,上海知青寿林娣本有机会返回上海等大城市生活,或成为工人,这些选择或许能让她的生活更平稳。但她为爱情舍弃所有,嫁给延边一户朝鲜族家庭,成为了一名农民。
这段婚姻不被众人看好,原因在于寿林娣几乎不会讲朝鲜语,也不擅长农事劳作。而她即将嫁入的,是一个朝鲜大家庭的长子之家,她需以长媳身份肩负起家族“总管”的职责。
寿林娣为追求爱情毅然决然,凭借自身努力赢得家族及当地民众认可,既改善了家庭贫困状况,又成功培育三个孩子成才,其人生历程颇具感染力。
【插队延边的上海知青】
20世纪50至60年代,“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知识青年前往农村地区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这是人类现代史上少见的人口由城市向乡村的大规模迁移现象。直至20世纪70年代后,知识青年方能通过招工、考试等途径重返城市,但仍有数十万人因各类缘由滞留农村,爱情与婚姻或许是其中关键因素之一。
寿林娣因情感因素决定留在农村生活。1968年,其从上海市朝晖中学完成学业,次年春季,她响应相关号召,至延吉县细鳞河公社细鳞河大队第五生产队参与插队并落户。
提及延吉,便知其地处边境近旁,细鳞河公社更是地图上难觅的小村落,此地贫困且发展滞后,各方面均无法与繁华的上海相提并论。
关键之处在于,此地为朝鲜族聚集区域,多数当地居民属朝鲜族,他们使用朝鲜语交流,此语言与汉语截然不同,且当地习俗与汉族存在显著差异。
寿林娣初至延吉时颇感不适,此地无熟人相伴,朝鲜语亦一窍不通,更需适应与上海迥异的乡村生活。
提及日常生活,寿林娣极为不适应。此地仅有简易旱厕,气味刺鼻且设施简陋,每次如厕对寿林娣而言都是艰难之事;此地主食为“粗粮饭”,口感粗糙难以下咽;此地未通电,夜晚漆黑,更无娱乐活动可言。
寿林娣从未接触过锄头,却需在短时间内掌握农活技能,并具备辨识各类谷物的能力。这对一名17岁少女而言,显然构成重大考验。
寿林娣在延边历经诸多艰辛,泪水无数,但始终未曾放弃。起初,她连狗尾草与谷子都难以分辨,后来却成长为农事能手。因表现优异,寿林娣光荣成为共青团一员。人们也逐渐改变了对这个来自上海的姑娘的看法。
寿林娣逐渐掌握了朝鲜语,可与当地民众交流。她常将父母从上海寄来的食品、药品及各类衣物,慷慨分给朝鲜族社员。此举使当地人对她好感倍增,还为她取了个意为“上海美玉”的朝鲜族名字。
【不被看好的爱情】
当地人虽认可了寿林娣社员身份,却并未真正完全接纳她,寿林娣也是在收获爱情之后才意识到这一点。
1972年,寿林娣在延边地区下乡插队已有三年时间,期间她与当地居民刘正允产生了感情。
自他们爱情初现端倪,便遭遇了强烈抵制。
寿林娣为上海籍汉族人士,刘正允则是本地土生土长的朝鲜族农民。当地人认为,寿林娣终将返回上海,不会长期留居此贫困小村,担心刘正允最终落得一场空,因此坚决反对两人结合。
刘正允的父母同样强烈反对二人成婚,除受当地人观念影响外,还因他们觉得寿林娣不符合“朝鲜族媳妇”的标准:她朝鲜语仅达日常交流水平,做家务和干农活的能力都较为普通。
在朝鲜族家庭中,长子需肩负家庭重任,长媳担任家庭主要管理者,掌控家庭经济事务。因此,长媳人选关乎整个家族发展。
刘正允为家族长子,从某些方面看,寿林娣似乎在各方面均难以“符合”长媳标准,故此,刘正允父母坚决持反对态度。
外界传出不少流言蜚语,有人称寿林娣早晚会“离开家庭”,也有人疑惑,刘正允为何会看中一位汉族知青。
面临巨大压力,刘正允仍坚持守护自身爱情,采取“绝食”方式表达抗议,随后因此患病。此状况令其父母态度缓和,他们召集全体亲戚长时间商议后,最终同意了这桩婚事。
刘正允的父母之后向寿林娣说明,他们并非对她心存不满,而是担忧她无法适应清贫的生活,也怕她难以胜任长媳的职责,更忧虑她未来会返回上海,致使刘正允孤身一人。不过,既然儿子已做出选择,他们也只能认可这门婚事。
事实上,寿林娣为这段感情付出诸多。因这份感情,她舍弃前往吉林工业大学深造的机会,也放弃招工返城的机遇,毅然留在贫困的小村落。
刘正允家庭在当地属贫困之列,家中人口众多而劳动力匮乏,生活困顿。对寿林娣而言,这一切构成严峻考验。
寿林娣坚信,她与刘正允之间的感情纯粹无瑕,且深信爱具有包容万物的力量。因此,她决定嫁入这个经济拮据的家庭,并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全家人的生活水平。
【努力做好一个“大管家”】
然而真正踏入婚姻后,寿林娣才意识到,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刘正允的家庭是极为传统的朝鲜族家庭,秉持“男尊女卑”观念,男性地位尊崇,女性则需恪守“顺从与忍耐”。
寿林娣虽难以适应,但出于对爱情的考量,仍决定选择“顺从与忍耐”,并在心中暗下决心,定要成为一位称职的儿媳。
成为优秀儿媳的首要条件是跨越语言障碍,需具备熟练运用朝鲜语的能力。
朝鲜语含敬语与下称,对老人、小孩说话要求各异。起初,寿林娣常分不清,对公公婆婆说了不少“不敬”之语。但公公婆婆知晓她是汉族人,并未过多计较。
寿林娣独自展开学习,白日里记录他人言语,夜晚躺在与丈夫共寝的小床上,对着纸糊的天花板默默记诵朝鲜语词汇。
有时,寿林娣会向村里其他年轻人请教问题,但村中也有调皮之人故意给出错误指导,让她出丑。好在寿林娣努力坚持,她的朝鲜语水平迅速提升,甚至能够用朝鲜语主持会议且毫无差错。
成为合格儿媳的第二项挑战在于家务事务,其中烹饪最为关键。
寿林娣与刘正允成婚之后,婆婆便提出让她与自己一同早起,为全家准备餐食。这对寿林娣而言,无疑是个挑战,因刘家仍沿用土炕灶台,灶台上并列的三口黑锅令她颇感棘手。
无奈之下,寿林娣仍需随婆婆学习烹饪。彼时家境贫寒,日常饮食多为酱汤炖煮菜叶与土豆,主食则是粗细粮混杂。若能以晒干的稗子脱壳煮饭,便算得上一顿佳肴。
寿林娣表示,每当回忆起过往,她都认为那段时期充满艰辛。
她最不适应的是,在朝鲜族家庭中,用餐时分设“男桌”与“女桌”,家人分开就餐。佳肴美馔需先置于“男桌”,供公公与丈夫享用,女性则只能食用剩余的玉米锅巴等粗粮。
历经多年,寿林娣已掌握多种朝鲜美食制作方法,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朝鲜儿媳。
成为优秀儿媳的关键环节,在于承担起家族管理职责,合理统筹家庭收支,这亦是其中最具挑战的部分。
刘正允家境贫寒,全家十几口人挤在35平方米的草屋里居住,被子数量不足,日常所需的油盐酱醋等费用也常需向邻里借贷。
起初,寿林娣把父母从上海寄来的钱全部用于家族开销,之后,她着手采取措施增加收入并减少支出。
家中养鸡成批死亡,养猪也难逃此厄,寿林娣决心改变现状。经公婆应允,她前往铜佛寺集市,以35元价格购入一头被众人评价为“丑陋”的老母猪。
虽无人看好这头老母猪,寿林娣仍悉心照料,每日投喂温热饲料。这头母猪表现良好,每年产两胎,每胎产仔十余头,售出可获两百余元。对这一贫困家庭而言,这笔收入颇为可观。
除此外,寿林娣饲养大量鸡鸭,这些鸡鸭健康状况良好,且持续产蛋,为刘正允家庭增添了可观副业收益。
寿林娣婆婆目睹此景,转变了对儿媳的看法,并正式将家庭财政管理权交予她,此举体现了朝鲜族家庭对长媳的认同。
寿林娣操持家务,婆家生活日渐改善,刘正允的弟妹陆续成家。本以为妹妹出嫁后家庭负担会减轻,然而刘正允的两个妹妹婚后的境况并不理想。
刘正允的妹妹中,大妹的丈夫离家未归,留下三个年幼子女无力照料;二妹的丈夫因病离世,同样留下母子三人。两位妹妹的夫家经济状况均比刘家更为窘迫,无力承担抚养责任。
迫于现实,寿林娣只得把五个孩子与小姑子接回自己家中,担负起照料他们的职责。
此时,寿林娣自家已有三个孩子,家中等待用餐的成员日益增多。同时,他们还需承担刘正允幼妹的学业费用,家庭经济状况再度陷入紧张。为此,寿林娣不得不寻求更多赚钱途径。
【孩子要去城里读书】
1975年,寿林娣经正式招工程序进入细鳞河供销合作社担任营业员。任职期间,除完成商品销售外,她还自行制作服装、帽饰交由供销社代为销售。
寿林娣所设计服装因款式新颖美观,广受青睐。随着时间推移,其兼职所得收入逐渐超越本职工资,为家庭增添了更多经济来源。
婆婆见寿林娣常熬夜缝制衣物,心生怜惜,便免去了她早起准备早饭的差事,寿林娣因此每日能多休息片刻。
1981年,寿林娣调至龙井综合商店担任采购员。采购工作颇为艰辛,彼时国内物资相对短缺,采购紧俏商品难度较大,需投入诸多精力。
寿林娣不惧困难且胆识过人,或因成长于上海,她前往大城市采购时毫无惧色,总能设法购得诸多紧俏货品,此举令领导对她颇为认可,不久后,寿林娣便获任商店经理一职。
为留住此类人才,当地领导询问寿林娣有何需求,表示将尽力满足。
那时,寿林娣表示不愿孩子们重复她在农村的生活轨迹,期望孩子们能在城市中接受优质教育。
刘正允家中同样重视教育,当地民众即便倾尽家财,也会让孩子接受教育,他们坚信知识能改变个人命运。
寿林娣提出的要求与刘正允想法一致,经他们共同付出努力,刘正允调至龙井市财政局任职,全家户口随之迁入城市,子女也获得在城里接受教育的机会。
龙井最终未能留住寿林娣。因其工作能力突出,被延边外贸公司相中,邀请其前往延吉市担任大型商场经理。
虽龙井方尽力挽留,但为让孩子获得更优质教育、拥有更美好未来,寿林娣仍决定前往延吉工作,并在当地安家,刘正允也随其一同调至商场任会计。
寿林娣在延吉工作期间表现优异,当时需求旺盛的电视机、录音机、自行车等商品陆续运抵延吉,且迅速售罄,令商家十分满意。
为留住人才,老板为寿林娣分配了宽敞住房,安排其子女在单位享有免费餐食,并提供了多项福利。
1990年,寿林娣获州里评选为“女强人”称号,延吉电视台对其展开采访,她在当地已小有名气。
她并未因经济改善、名声提升而轻视婆家,对公婆愈发尽孝。寿林娣与刘正允在村中为公婆建造新房,并顾全公婆颜面。在公婆六十岁之际,寿林娣依朝鲜族传统,为公婆购置绸缎被,于朝鲜族而言,此乃家族荣誉象征。
之后,电视台专门对寿林娣为公婆举办花甲寿宴一事进行了报道。节目中,公公婆婆对这位儿媳称赞有加,称寿林娣是世间难得的好儿媳,如同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一般。
寿林娣付出诸多努力,其三个孩子均有所成。大女儿自上海交通大学毕业,随后于上海开启职业生涯。
二女儿大学毕业即与韩国人成婚,于韩国创立“环球中文院”以推广中国文化;小儿子成为记者,参与过党的十九大新闻报道工作。他们虽未显赫富贵,但均于各自领域贡献力量。
目前观察,寿林娣生活状态幸福,她凭借自身努力,证明可胜任朝鲜族长媳及大家族管家角色,不过,生活中她也历经诸多辛酸。
公婆曾因她未能生育儿子出言讥讽,邻里也曾因她是汉族而多有议论。令她宽慰的是,她与丈夫始终维系着纯粹的感情,虽有过误解,但消除后,彼此仍是对方唯一的选择。
回忆过往时,寿林娣也会流泪,这泪水中包含着她曾经的艰难与委屈,也映照着她后来的幸福。
对我们而言,从寿林娣的经历中可汲取的是,即便处于困境也应积极奋斗,凭借自身行动战胜所有难题。只要我们明确目标并持续前行,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会比困难多。
如同寿林娣,起初她作为不被看好的长媳,后来却成为受众人尊敬与称赞的大管家、女强人。原因在于她确定目标后便坚持不懈,想方设法达成目标。这种精神令人动容,也值得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