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9 07:55点击次数:
美国一声怒吼,晃得莫迪一夜都没睡好。面对特朗普的压制,印度倒像是在琢磨要模仿中国,但这路线说起来难啊,背后还藏着两个致命短板,走这条路恐怕不那么顺。
最近,莫迪总理在全国范围内发表了讲话,特别提到了“印度制造”的事情。他说,现在国内用到的好多东西都是国外生产的,印度得赶紧摆脱它们,人民得开始多买印度自己生产的商品。虽然他没点名哪个国家,但这个表态挺针尖对麦芒的,估摸着主要指向的就是美国。
得讲,美国这次加的50%关税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从纺织品、珠宝首饰到家具、海产品,印度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都遭遇了沉重打击。更严重的是,美国还借“进口俄罗斯石油”的由头,弄得针对性很强,把经济问题政治化,暴露出美印“战略伙伴”关系的脆弱性。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波贸易压力,印度卢比的汇率立马跌了一把,股市也剧烈震荡,中小企业那叫一个苦不堪言。
在这种情况下,莫迪提倡“振兴国货”,变得尤为重要。如今,莫迪的 supporters 也纷纷开始抵制美国的品牌。印度如果真想走国产品牌的路子,很可能是想借鉴中国的经验。不过中国制造业那是经过多年扎实努力才搞起来的,从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到国际市场上的造船份额,始终保持领先;从5G基站数量变世界第一,到打造出全球最大的网络基础设施,中国在多个方面都展现出强大的制造实力。
不过,印度眼下面临两个最大的短板。第一,整体体系还不够先进,产业生态显得碎片化。虽然靠着人口红利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生产国,但印度生产的手机里,主要赚的还是低价的组装费,核心零部件如芯片和屏幕啥的,还是得从中国进口。这种“装配线陷阱”反映出更严重的问题:印度既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工业配套体系,也难以培育出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供应链。
更令人担忧的是,印度在基础设施方面,比如电力稳定性和物流效率,表现得相当不给力。像旁遮普邦那个花了200亿卢比修建的铁路项目,居然拖了整整40年还没完工,这样的效率低下直接抬高了整个制造业的成本。由此可以看出,印度的制造水平相当落后,要靠莫迪那点“口号”也难以弥补现实差距。中国的发展,却是经过多年经验沉淀和积累,才取得今天的成就。
再说啊,印度的营商氛围真是不怎么样,这“外企坟场”这标签早就传遍了全球商界。内部整体给人一种“排外”的感觉,在莫迪领导下,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像“追溯税”这种非常规措施愈演愈烈。多年来,印度在合同落实速度、产权保障啥的,评分一直垫底。就在西方媒体热议“龙象之争”时,印度仍在为基础教育普及和电力覆盖等根本问题发愁,跟中国相比,差得远呢。
要打造强大的制造业竞争力,可得几十年一贯坚持制度创新和技术积累,这不是几句话能说得清的。印度想模仿中国的经验,可得领会这个大道理:搭建一个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培育完整的产业链生态,至少得两代人抱着持续不懈的劲头努力打拼。在土地改革、劳工法现代化这些基础性难题没解决之前,所谓的“印度制造”大话呵呵,基本就是空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