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06 20:52点击次数:
红军城,乌东的交通心脏。如今这里正面临一次致命考验。
俄军刚在7月底刚拿下恰索夫亚尔,马上就把矛头对准这里。简单说——“拳头打到要害”,一旦红军城被突破,乌军在顿涅茨克西部的防线就像拉链被打开。红军城失守,乌军在前线的“脊梁骨”就断了,最核心的补给和调动路线直接被俄军拿捏。
红军城可不是什么小城,这地方掌握着六条高速公路、五条铁路线。说难听点,乌军不守住这道关,以后想调兵,基本得靠两条腿。
俄军的打法这次很有意思,不再是硬杠,转向地下。所谓“矿井渗透战术”,就是直接走人家几十年前的矿井和隧道,“地老鼠”钻到市中心,绕过乌军地面的防线。地上堵得再死,地下通道照样能送俄军特种分队进去。俄军敢死队用地下网络在红军城中心地带安营扎寨,南线甚至建了七个基地,一记“内外夹击”让乌军摸不着头脑。
更要命的是天上。全月6297架次无人机飞一天到晚,乌军白天夜里都得“抬头打卡”。俄军“天竺葵”系列无人机就像随身携带的监控,谁要往外动弹——后头就跟“柳叶刀”巡飞弹精准锁定,目标暴露,秒变焦土。
地上,俄军把突击队做了“瘦身”,不走“大部队冲锋”的套路。五到十人的小分队,带着自杀无人机、RPG和电子战“小家伙”,扫清街巷,一组组像“围猎游戏”,消耗乌军只能靠命硬。
俄军这次的算盘很清楚:先要让乌军整个西顿涅茨克的防线崩掉,中线再推一步,直接逼到第聂伯河; 中长期目标就更直白,打心理战。让北约看到“乌克兰靠不住”,能拖的援助开始“打骨折促销”,只能看着俄军步步蚕食,信心一天比一天少。
对面呢?乌克兰自己把腿绊得更狠。
8月,上头又爆腐败丑闻。议员、前州长全成了反腐败局的“常客”。资金本来难得,结果合同金额有三成被当成回扣,买装备只到账面报的四成。无人机批死亡线,电子战设备换成“锈闲货”,反无人机系统一塌糊涂。
这里必须点破一个“死循环”:战争最要命的不是一线没枪、没粮,而是本应送到前线的资源,半路全变成了官员们的“小金库”,结果前线士兵只能靠“残棋对弈”。
红军城关键失利就体现在装备和指挥的双重拉跨。乌军没足够侦查无人机,俄军先手暗度陈仓,连七个据点怎么建起来的都没人报信。
本来对抗无人机和地面渗透,得靠先进电子战设备。可问题来了,买回来的货是“次品”,根本不灵,误判主力方向不说,还耽误了撤退,乌军不少兵力直接陷在口袋阵里。
更尴尬的一笔,是北约。500到2000号“雇佣兵顾问”化妆进入,结果俄军一包抄,就地变成瓮中之鳖。这种局面,北约能不紧张吗?
德国《明镜》周刊说得很明白:“若北约人员因盟友腐败阵亡,或将触发援助条件重新审查。”北约的“底色”很现实:给钱可以,陪葬免谈。乌克兰乱成这样,谁还敢把更努力的资源扔进去?
战线没救,指挥体系更糟。俄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直接跳到前线,11万大军、300门火炮外加无人战车,要在地下工事上玩“火力绞肉”。乌军拿自己熟悉的老隧道网死守,结果俄军直接上温压弹、化学破障手段。地下空间也不安全了,乌军固守变成囚笼。
思路捋一遍,其实乌克兰的核心问题不是技术、也不是士气,而是体制死结。
俄军花式混合战术、心理威慑加上无人机优势,本质在“以现代化打法撬开对手的后门”;乌克兰折腾半天,连最基础的后勤补给都保障不了,贪腐和管理紊乱直接让武器变“双刃剑”。
表面上,乌克兰得到了西方一票“先进武器”、高调援助。可只要体制这口“烂锅”不补,总有人从中捞油水。前线的士兵用着劣质设备、打着烂仗,后方的官员倒是腰缠万贯。战场天平,本来就偏,遇上这种自废武功,不倾斜才怪。
说到底,红军城一战,不只是谁争一城一地。这是现代战争的体制比拼,是资源管理和军队治理的较量。俄军用“低成本高效率”打法逼迫乌克兰,只要乌克兰自己不扛住,自救无力,输局早晚的事。
红军城要是没守住,第聂伯河就成下一道赌命防线。无人机还在盘旋,俄军指挥官虎视眈眈,乌军还有多少底牌?腐败再不根治,西方看笑话都嫌多,很难再有谁拉一把。
战场上讲一个理,短板决定命运。红军城的沦陷,是整个乌克兰体制短路的照妖镜。甭管多少先进武器堆上去,资源内耗、腐败难除,最后都能“内功尽失”。
乌克兰若不先解决自己屋里的大火,下一个红军城只会来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