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 产品展示 >

央视曝“航母终结者”!4马赫突防关岛,4千公里狂飙美军胆寒

发布日期:2025-08-18 15:51点击次数:

央视最近在《攻坚》专题片里,把东风-100超音速巡航导弹的发射过程完整地播了出来,这事挺有意思。要知道,这款导弹在2019年阅兵时首次亮相,当时给的镜头就两秒,解说词也只有一句“超音速巡航导弹”,相关画面很快就被处理掉了,显得十分神秘。

时隔数年,突然如此高调地公开所有细节,从公路机动到点火升空,每一个环节都清晰可见。这种从“藏着掖着”到“大大方方”的转变,背后显然不是为了秀肌肉那么简单,它传递的信号,远比导弹本身更值得琢磨。

不只是导弹,更是“必杀套餐”

这次公开的不仅仅是一枚导弹,而是一整套被称为“猎杀链”的作战体系。这套体系的核心并非只有作为“拳头”的东风-100,更关键的是前端负责索敌的“眼睛”——无侦-7和无侦-10无人机。

无侦-10的角色像个隐形的电子侦察兵。它的雷达反射面积据说比海鸥还小,涂装也是为了融入天空背景。去年在东海,它曾接近日本防空圈,让航空自卫队的F-15J一度手忙脚乱,雷达上却毫无反应,最后还得靠飞行员目视才能发现。它真正的杀手锏是能捕捉数百公里外舰船雷达的电磁信号,连美军“宙斯盾”系统的频率变化都可能被它截获。

而无侦-7则是在两万米高空巡航的“千里眼”。它独特的菱形联翼设计,使其能连续飞行超过15个小时,航程达到七千公里。这意味着西太平洋的关键海域,从关岛到菲律宾,都能在它的监视之下。其搭载的合成孔径雷达,甚至能穿透台风云层,拍到航母甲板上0.5米级别的细节。

4000公里“快递”,40分钟送达

当这对无人机搭档完成锁定后,真正的打击环节才开始。演练中,无侦-10率先抵近目标海域进行电子信号筛查,一旦捕获到航母编队的雷达特征,数据链会立刻将信息传给后方的无侦-7。后者随即降低高度,用光电和多光谱设备进行精确识别,据说从发现到锁定,全程用时不到20分钟。

此刻,藏在内陆深山的东风-100发射车,已经接收到了由无人机实时传回的目标坐标。导弹点火升空后,固体火箭助推器将其暴力推到超音速,随后冲压发动机接力,以4马赫的速度奔向目标。

这种速度本身就极难拦截,更何况它还具备隐形设计和末端机动能力。资料显示,它在接近目标时会玩一个“水漂弹道”的诡计,在海面低空突防,让美军的“标准-6”这类防空导弹的拦截窗口变得极小,最后再垂直灌顶攻击。

关岛不再是“世外桃源”

东风-100最直接的威慑,就是它高达4000公里的射程。从山东沿海到关岛的直线距离大约是3500公里,这意味着关岛这个美军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枢纽,已经完全被纳入解放军的常规打击圈。以4马赫的速度计算,从发射到命中,全程大约只需要40分钟。

过去几年,美国不断强化其“岛链战略”,在关岛和日本等地部署了大量先进装备,试图将中国封锁在近海。关岛更是被经营成一座“不可撼动的堡垒”,常年驻扎着B-2战略轰炸机和核潜艇。

东风-100的出现,让这座堡垒的安全性大打折扣。如果未来再发展出由轰-6N轰炸机携带的空射版本,其打击范围甚至可以延伸到6000公里,第二岛链上的所有关键节点,包括澳大利亚北部的部分美军基地,都将失去地理上的安全感。

算盘一响,对手就得头疼

这场技术博弈的背后,还有一本经济账。美军的“全球鹰”无人侦察机造价高达1.3亿美元,而功能相似的无侦-7,据说通过3D打印等新技术的应用,成本被大幅压缩。

打击成本的对比则更为悬殊。一枚东风-100的造价约为100万美元,而负责拦截它的“标准-6”导弹,单价却超过400万美元。这意味着拦截成本是攻击成本的数倍。兰德公司曾有兵棋推演显示,在饱和攻击下,一支航母舰队可能在72小时内耗尽所有昂贵的拦截弹,最终沦为无力还手的靶子。

这种不成比例的攻防成本交换,使得防御一方在长期对抗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这也正是这套“侦察-打击”体系最让对手感到棘手的地方。

结语

所以,央视这次选择公开东风-100的发射细节,并同步揭示其背后的无人机侦察体系,其意图已经非常清晰。它不是在炫耀单一武器的性能,而是在宣告一套成熟、可靠且具备成本优势的远程拒止系统已经形成战斗力。

这套系统告诉外界,在西太平洋,依靠航母编队耀武扬威的时代可能真的要过去了。“看见即摧毁”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正在变成一种现实能力。当这种能力被摆上台面时,任何试图在这里挑起事端的行为,都必须先掂量一下自己能否承受得起相应的代价。

上一篇:乌克兰首次缴获俄军隐身导弹 下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