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20 08:06点击次数:
华盛顿近期对华科技政策,特别是那项针对芯片产业的15%“过路费”,暴露了一个根本性的逻辑困境。美国正试图同时扮演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收割者”,意图从中国庞大的市场中攫取直接的经济利益;以及“遏制者”,旨在通过技术封锁来阻碍中国的科技进步。
然而,这两种角色并非相得益彰,反而构成了一对相互抵消的力量。这种内在的战略矛盾,不仅让其精心设计的“如意算盘”逐渐落空,更在无形中加速了美国自身科技领导地位的侵蚀。
想要割韭菜,先得让韭菜长
任何“收割”行为,其最基本的前提是田地里有东西可供收割。美国政府强制要求英伟达、AMD等企业将15%的在华销售额上缴国库,这一行为本身就等于公开承认,美国科技企业的利润高度依赖于中国市场,并且希望这种盈利能力能够持续下去。这与其在宏观战略上鼓吹的“脱钩断链”完全背道而驰。
这种政策的实质,并非切断联系,而是试图在现有的紧密联系上搭建一个收费站,寄生于这种联系之上。数据清晰地揭示了这种依赖性:中国市场贡献了英伟达全球销售额超过四分之一的份额,失去这里,后果不堪设想。
这让英伟达这样的企业陷入了极其尴尬的两难境地。此前,由于美国的禁令,已有90万颗H20芯片积压在仓库中,公司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为此四处奔走,好不容易在7月盼来了出口许可,美国商务部却又拖延到8月才正式发放。如今,芯片尚未大规模铺开销售,新的抽成要求又接踵而至。
如果英伟达选择将这15%的成本转嫁给客户,通过涨价来弥补损失,那么其产品的性价比优势将荡然无存。面对成本仅为英伟达H200芯片六成的华为昇腾910D等国产替代品,客户很可能会用脚投票。这无异于亲手将市场份额拱手相让,加速美国技术在华影响力的衰退,与“遏制”的目标南辕北辙。
若英伟达选择自行承担这笔每年高达数十亿美元的巨额损失,则会严重侵蚀其利润空间。企业利润的缩水,将直接影响其在研发和市场拓展上的投入,削弱其长期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刀口向内”的掠夺,暴露出华盛顿为了弥补贸易战带来的财政压力、安抚国内受损的农业州选民,不惜以牺牲本国科技龙头企业的未来为代价,这是一种典型的战术投机掩盖战略混乱。
压力越大,反弹越强
事实证明,极限施压非但没能锁死中国科技的咽喉,反而成为了其构建独立自主技术生态的最强外部驱动力。当外部供应的可靠性被一次次动摇,唯一的选择就是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美国的一系列禁令和抽成行为,恰恰扮演了中国半导体产业“压力测试”和“催化剂”的角色。
正是这种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倒逼中国加速完善了从芯片设计到生产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去年,中国的半导体设备自给率已经提升至14%左右,像北方华创这样的本土企业更是成功跻身全球设备制造商前十的行列。越来越多的自主研发设备问世,意味着“遏制”策略的根基正在被逐步瓦解。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本身也正在从一个被动的技术接受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规则筛选者。中国开始强化对境外芯片的审查,要求企业提供详细的检验报告。这不仅是出于国家信息安全的考量,更是一种清晰的市场信号:中国市场的大门并非无条件敞开,对于那些规则不透明、供应不稳定的产品,市场准入的门槛将会越来越高。
这种转变预示着一个趋势,未来即便美国放开所有出口限制,其芯片产品也将面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严苛的准入审查和更激烈的本土竞争。美国试图“收割”的这片土地,正在因为其自身的“遏制”行为而变得日益贫瘠,甚至长出了更具生命力的本土作物。
信任的裂痕,从太平洋蔓延全球
这种既要遏制对手发展、又要从对手身上赚钱的单边主义做法,其破坏力远不止于中美双边关系。它从根本上侵蚀了以规则和信任为基础的全球科技合作体系,让所有国际参与者都对过度依赖美国技术产生了深深的警惕,从而引发了更广泛的全球离心力。
将芯片抽成政策与特朗普此前公开喊话要求中国“三倍”规模购买美国大豆的行为并置,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国当前政策的随意性与交易性。这种做法破坏了可预期的国际商业环境,对所有跨国公司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警示。今天可以为了芯片许可向美国企业抽成,明天就可能以其他名义向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行业的企业提出类似要求。
正如中国为规避风险而将大豆采购转向更为稳定的巴西、阿根廷一样,全球供应链也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避险式”重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早已发出警告,持续的贸易摩擦将严重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各国和各大企业都在积极寻求技术和产品的多元化来源,以降低对单一霸权国家的依赖。
美国正在用其科技霸权本身,来透支其作为全球领导者的信誉。短期内,这种做法或许能为美国财政带来一些收入,但长期来看,它失去的是全球科技生态的中心地位和规则制定权,而这才是其霸权真正的根基。
结语
在这场漫长的博弈里,决定最终走向的,从来不是一时的极限施压或小聪明,而是谁能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开放、更具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系统。美国当前这种“双面刃”式的策略,既伤害了试图遏制的对象,也重创了自身的科技根基和全球信誉。
这种内在矛盾的政策,注定是一场自我消耗。当“收割者”的镰刀挥向“遏制者”想要围堵的田地时,其结果必然是两头落空。照此发展下去,华盛顿最终可能发现,自己既无力遏制,也无物可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