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24 16:04点击次数: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凌晨三点,基辅的长夜还没散去,一阵又一阵爆炸声在远处回响。我是一名在哈尔科夫长大的普通人,夏天的街道、秋天的落叶,这一切,现在都在炮火下蒙了尘。战争到了2025年7月,仿佛是没有尽头的风暴,所有人都成了浪尖上一叶渔舟。你说,这世界怎么突然就没了妥协的余地?
我每天都刷着新闻俄罗斯部队又推进了多少,哪条前线又丢了一块阵地。有时候夜里,母亲会拉着我絮絮叨叨,说邻居家小子的事,“前个月才考进大学,这会儿音信全无了。”我们市井百姓多希望早些停火,但看似遥遥无期的和平,像极了冬去春来前那最后一点寒气,挥之不去。
大街上,原来卖糖果的阿姨,也受伤住院。我们这些留在后方的人,其实每一天也在受伤。新闻里,说泽连斯基又把战时状态延长了三个月。换成活生生的家庭,就是又多九十天焦虑、九十天怕被征召、九十天睁眼就看到死亡名单。
有时候我也会愤怒。你美国和欧洲忙着送来防空系统,说是保命的“爱国者”。可是谁都明白,这些冷冰冰的武器,不是救命的稻草,更像把锅烧得更旺的柴。特朗普变化莫测,昨儿说要和谈,今儿又说要送武器。谁能指望这些口号带来真正的安宁?欧盟掏腰包,最后买单的还是无数普通老百姓。孩子们该回学校的时间,一次次拖延;老人舍不得离开的故土,如今连喘息的角落都要藏着哭泣。
我身边有不少人,早已没什么热血情怀可谈。他们变得沉默、疲惫,习惯了用目光避开新闻。就算乌俄再多攻防,谈论损失也变得机械。前线的乌军像顶着大山前行,后勤资源一天天枯竭。电子战、无人机、核电站——这些名词在茶桌间反复提起,却离我们的柴米油盐越来越远。
最让人心疼的是,所有官方决策背后,都是一个个家庭的瓦解。泽连斯基没得选——也许从国家角度只能咬牙顶着。但谁该承担更多牺牲?底层百姓还是那些永远不会上前线的权贵?
而国际社会呢?他们是不是早就知道,延长冲突只会让两边都筋疲力尽?武器永远不是答案,是药三分毒,久了只让战争变复杂、变无解。和平谈判才是唯一出路,这难道不简单得像加减法吗?可偏偏没人真想按下暂停键。谁还记得去年耶稣受难日,那个炮弹未落的安静清晨?所有人渴望和平,却谁都等不到第一只飞回窗前的燕子。
战争真的该画上句号了。再拖,只会让乌克兰全境更多家庭陷入无穷的黑夜。老百姓什么都不图,就想让日子过得像从前,要什么好处?只盼孩子下课能回家,晚饭桌上还是热汤凉菜。至于那些搪塞和平的借口、拖延谈判的把戏,是不是也是某种罪过?
不知道屏幕前的你,脑海里是否也有一个关于家园的画面?战争这把刀,割得最深的,永远不是地图上的红线,而是无数普通人的心。
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