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06 13:23点击次数:
在国内的省会城市里头,南宁大概算得上是最容易被人嘴炮的那个。
很多广西人一谈到南宁,就会打趣说它有“13个充电宝”,这意思是南宁的发展仰仗着吸引周边13个地级市的资源和能量。
这些声音的背后,其实藏着广西各地对资源怎么分配的争执,也反映出这个沿海省份在经济成长中遇到的一些难题。
企业总部搬迁的问题,可说是争议的中心之一。玉林人至今还记得,曾经让人引以为傲的玉柴集团——这家内燃机行业的领头羊,在全国都以技术实力著称,成了玉林的“象征”,最终还是把总部迁到了南宁。
这次搬迁,不光让玉林的工业形象瞬间失色,也让“南宁吸血”的说法变得更加有理有据。
在柳州也遇到过类似的事,当年那家曾经支撑起当地卷烟产业半壁江山的广西卷烟总厂,2006年经过资产重组变成了广西中烟工业公司,之后总部就直接迁到了南宁。
2007年,作为大西南关键铁路枢纽的柳州铁路局也搬到南宁,改名叫南宁铁路局,负责超过6000公里的铁路运输,资产规模超过3000亿元,员工人数达到6.5万。
这些变化让柳州的交通枢纽位置大打折扣,而南宁趁机巩固了全区铁路的核心地位。
人才的流动越发让人觉得“虹吸”效应更明显了。南宁拥有广西唯一的211高校广西大学,在本地的年轻人要是不打算出省,基本都倾向留在南宁。
作为省会城市,在城市建设、配套服务以及就业岗位方面的天然优势,让南宁吸引其他地级市的人才,比起那些同等级别的城市要强得多。
像桂林、梧州的年轻一代,毕业以后更喜欢到南宁找工作;而河池、百色的技术人才,也经常被南宁的企业开出高薪挖过去。
这波人才集中,虽然带动了南宁的人口增长和产业发展,但也让周边的城市变得“留不住人”,挺尴尬的局面啊。
仔细想想,“吸血”这个争议的根源,实际上也反映出广西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无可奈何。
作为沿海的省份,广西的经济总规模一直在全国排得不靠前,底子比较薄,资源又有限,想要让多个城市都迅速发展,确实挺难的。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经济落后的省份都选择“把资源集中在省会发展”——就像用火车头带动整列车,一开始让南宁带头跑起来,然后再往周边辐射扩散。
最近刚动工的平陆运河,正好体现了这种思路的集中施展。这条总投资727亿元的“黄金水道”,从南宁横州的平塘村一直通到钦州北部湾港,全长134公里,连接长江经济带,又接入东盟自贸区,堪称打通广西发展的“任督二脉”。
等这条平陆运河建成后,万吨级货轮就能直达北部湾港啦,这样一来,物流费用就能省不少,也能让南宁变成内陆和东盟之间的重要枢纽。像这么大规模的工程,肯定得动用全省的力量来推动,也必然会让资源更多地流向南宁和沿线地区。
其实,这样的争议在不少省份都遇到过,像成都、武汉这些实力强劲的省会城市,也曾被说成“虹吸周边”的说法。不过看看最终的情况,强省会崛起通常能推动整个省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更上一层楼。
对广西而言,南宁的崛起可能并不意味着“吸血”,而是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被迫选择的一条“先富带后富”的发展路线。
平陆运河开始动工了,大家也渐渐看到了希望——要是南宁真能变成一个连接国内外的枢纽,吸引来的资源或许就能反过来带动附近地区,让广西在对接东盟的机会中迎来新的突破。
关于“充电宝”的争议,也许要等到广西经济真正飞跃发展的那天,才能看得更清楚、更加公正吧。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