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 足球资讯介绍 >

宋令东成首位90后男航天员,童年收废品,空间站创出舱纪录

发布日期:2025-09-02 11:48点击次数:

要说2024这一年,热搜榜不是NBA,就是航天员太空“遛娃”,但刷下来,“90后男航天员宋令东”这四个字,还是给不少人留了心眼——说真的,你看着近地轨道里漂着的中国小伙,能想象他也曾是村里捡瓶子的少年吗?

哦,天选之子谁不想当,但谁能想到,天选的剧本开头甚至有点土味。

山东曹县,人送外号“曹县牛X”,其实大多还是地道的农民生活。

宋令东一出世,正赶上90年代农村艰苦岁月——他家也没啥“开局一只猪,装备全靠捡”的逆天运气,圈子里耳熟能详的故事顶多是母亲练就卖凉皮的绝技,父亲倒腾棉花的老把式。

生活不能说多窘迫吧,但那种踏实的拮据和常年分离,估计懂的人都懂。

小宋令东打小就成了留守标配,一年能和妈见上几面,算是年味最重的福利。

别说玩泥巴,娃娃机、录音机统统靠边站,家里除了家务,就是帮父亲收瓶罐贴补家用。

按理说,这环境下长大的少年,没点“认命”的影子才怪,但偏偏,这种逆风局催生了早熟和韧劲。

谁的童年不是一边补课一边盼娃娃,一边盯着书本一边琢磨怎么挣俩钢镚?

中考一结束,宋令东没得选,回到父亲身边,乡下到县城一辆破自行车是他们的宇宙飞船,而收废品的过程也意外成了“小镇做题家”打开世界的瞭望窗。

谁说收废品只是“谋生”?

你见不见,正是这种沿街拾荒里混杂着汗水与土腥气的小时光,让少年宋令东见到了不一样的宇宙——菜市场的吵闹、写字楼门口的匆忙、小商铺老板的精明,这一切都成了他日后搏击长空时不自觉会回头望一眼的底色。

接下来的故事突然有了点转折意味。

2003年那一晚,神舟五号点火发射,村头小卖部的电视机里冲出一团火焰。

也许只是一瞬间的闪光,十三岁的宋令东那天彻底记住了。

别人看航天是电视节目,他却在心底种下个“不可能”的念头。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谁也说不好哪一下会成定格。

后来,空军招飞的风吹进了小县城。

宋令东猛地一拍大腿,心想:要不也试试?

没啥想太多的剧本,体检、测试,一轮轮筛下来,咱曹县娃学霸上线,说不定老天真看得上这份韧劲。

终于等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母亲真的是哭成了泪人——据说,当年农村信息闭塞,一个娃能被“空军航空大学”录取,就跟中彩票差不多。

村里长辈嘴上说“将来有出息了”,实际大家心里打鼓:这孩子,能不能吃得了苦,到底能飞多高?

父母那次把他送去了外地。

条件所限,他们办法不多,只能目送那辆大巴消失在站台。

你要说,母亲的眼泪里装着什么?

怎么说呢,怕儿子远走,怕他吃苦,更多其实是那点说不出的骄傲和安慰。

也有人会问:这一路真就平顺了?

真不是的。

空军航空大学不是想象的“青春偶像剧”,更不是拍拍肩膀就火箭升空了。

从基础理论到体能魔鬼训练,各种淘汰赛开场,宋令东一路熬过来。

据说后来获了“起落之星”,毕业成绩拔尖,还赶上部队分配,被点名成了旅里的第一位90后三代机驾驶员。

期间捎带脚还当了飞行中队长。

不得不说,这哥们确实自带“守望者”体质——他的微信名都挺“中二”,但执行任务那几年却真成了保家卫国的认真特工,多少次任务前,队友都说这人有股“不服输”的狠劲。

2018年,航天员选拔又拉开大幕。

要知道,这可不是简单的升级版“空军飞行员”。

航天员除了基础素质,还要扛得住失重、能学会天文物理、适应一切未知。

第一次尝试没成功,宋令东没有怨天尤人。

反过来,别人宅家打游戏,他去钓鱼,活生生练了两年心理素质。

说白了,一边摸鱼一边琢磨怎么才能熬上太空。

终于到了2020年,他赶上入选良机。

航天员训练可不是坐等升舱,三年多各项考评,各种理论、体能、技术,什么失重耐力、应急操作——妥妥的“全能培训班”。

谁能想到,2024年,这位曾经的“废品男孩”居然成了神舟十九号乘组的重要成员。

这批次乘组有看头。

指令长蔡旭哲,技术硬核。

王浩泽,首位女90后航天飞行工程师。

宋令东则作为首位90后男航天员,妥妥站在历史C位。

长征二号F火箭划破夜空那一刻,谁的内心不会激动?

发射成功后6个半小时,神舟十九号和空间站对接,和神舟十八号会师。

咱们想想,这种场面搁哪儿不是“国之重器”的高光时刻?

空间站生活可没咱想象得那么浪漫。

这仨伙计得半年不下地,吃住都怕你不适应。

其间主攻“太空格物”,从生命科学、微重力基础到材料技术,88项各路实验轮番上阵。

听起来有点头大?

但一句话,“太空实验这块,别人能做的我们要做,别人没做过的也得创新。”

其中,国际首次实现全光阱旋量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在轨制备,还直接把原子温度整到几十pK。

说白了,就是连好莱坞大片里的科学怪才看了都得惊呼“大气!”

翻译成农民大爷都懂的话:他们在天上做的实验,可能影响好几代人的想象力。

最能打的,还属出舱。

宋令东第一次出舱,时间比以往纪录都久,9小时转眼过去。

他不到35岁,直接刷新中国航天员出舱时长纪录。

跟指令长蔡旭哲一起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巡检查外设备,谁说90后不靠谱?

后边两次出舱也是稳如老狗。

有次货物出舱载荷卡住,他们临危不乱,齐心协力搞定,给后续任务清了障。

这都是空间站能长期平稳运行的底层“硬核”。

逢年过节,宋令东甚至会在空间站录祝福视频,感谢地面团队的支持,也给全国老百姓诚心拜年。

你说他高不可攀嘛,人家隔着地球都惦记家乡那点烟火气。

期间,乘组还得锻炼身体,全套医学检测,一样不落。

比如腹部超声波、骨密测量、心电血压……有点像“宇宙人体奥运”,硬是半年粗细啥都管。

等到神舟二十号来“接班”,他们就把空间站钥匙像传家宝一样移交。

神舟十九号撤离时,广播播报:“任务圆满完成,高强度业务一切稳!” 三人安全返航。

太空183天,落地后三人还得医学隔离,防止地面带菌。

这次带回来37.25公斤实验样品,涉及各类生命研究,如骨细胞、人干细胞、果蝇……简直“科研狂魔”本魔。

隔离两个月后,三人首次公开亮相。

国家还给蔡旭哲发“二级功勋”,宋令东、王浩泽荣获“英雄航天员”称号。

别以为荣誉就只是挂名。

这点滴累积,既是对国家航天梦的致敬,也是对无数“平凡出身”少年的最好回复。

你问宋令东的成长到底启示啥?

有人觉得离普通人很远。

可所有“逆袭”的背后,其实是咬牙不服输,是无声负重活成自己理想的模样。

他就像无数个“出身普通”的小城男孩,凭一口执拗和点滴机会,从田间地头冲进星辰大海。

时代变了,但依旧会有下一个宋令东。

别忘记,宇宙那么大,牛人那么多,某天蜂窝头蹬破鞋、脖子上挂钥匙圈的“小孩”,也能有资格仰望星辰——甚至有可能站在你家村口电视里,和你隔空招个手。

你说呢,读到这,最让你震动的,是贫寒里孕育的梦想,还是那一纸通知书唤醒的希望?

说不定哪一天,生活里正和你并肩搭伙的伙伴,就是下一个“捡瓶少年圆梦天河”的主角。

咱就问一句:你心里有没有闪过,自己的平凡岁月也能成未来哪些诗?

留言,说说你最打动你的中国奋斗者故事吧。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