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8 16:01点击次数:
1953年,哈尔滨街头,一名交警拦下了一辆看似普通的吉普车,却不知后座坐着的是开国大将陈赓。这场偶然的遭遇,竟揭开了一段传奇的建校历程。
1953年初,哈尔滨寒风凛冽。一辆吉普车行驶在街道上,后排坐着的是刚从朝鲜战场归来的开国大将陈赓。
他此行肩负重要使命——为新中国创建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院。
突然,一名交警挥手拦车,不等司机反应便拉开车门坐进车内,生硬地要求司机开往警察局。警卫员正要干预,陈赓用一个眼神制止了他。
这个看似普通的交通事件,却意外成为了检验新中国政府机关工作作风的试金石,也更坚定了陈赓办好哈军工的决心。
01 战火催生的军校梦
新中国刚刚成立,朝鲜战场上便传来了战火纷飞的消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面对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我军付出了巨大代价。
彭德怀曾点名叫陈赓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足见对其的倚重。
在朝鲜战场上,陈赓亲眼目睹了我军因装备落后付出的惨痛代价。志愿军将士常常是“用手榴弹打榴弹炮、用炸药包打坦克车”,以“钢少气多”的豪情壮志与敌人作战。
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深刻认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必须建设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
1952年6月,尚在朝鲜战场的陈赓被急电召回北京。在中南海,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亲自接见了他,下达了创建军事工程学院的任务。
陈赓起初有些犹豫,表示自己没有办学经验。周恩来安慰他会有苏联专家协助,毛泽东则指出:“你是黄埔军校出身,了解正规的战争方法,带领年轻人学习现代军事技术非常重要”。
02 黄埔精英的不二人选
陈赓被选中负责创建哈军工并非偶然。他1903年生于湖南湘乡,早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与贺衷寒、胡宗南并称“黄埔三杰”。
在黄埔军校期间,陈赓成绩优异,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陈赓还是黄埔军校一期的学生,当时黄埔军校最优秀的学生有三个人,他们分别是蒋先云、陈赓和贺中涵,被称之为“黄埔三杰”。
资历方面,陈赓也具备优势。“在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中,只有朱德元帅的入党时间比陈赓早一些”。这样深厚的资历,为他后来调动资源创建哈军工奠定了基础。
陈赓还有过办学经验。“早在红军时期,陈赓就曾经担任过红军军事学校的校长”,这些经历都是成为创建哈军工的不二人选。
03 哈尔滨的意外考验
1953年初,陈赓前往哈尔滨实地考察建校地点。哈尔滨被选为校址是因为它紧邻苏联,方便专家来往,且作为东北的老工业基地,军工器材建设相对容易。
那天陈赓乘坐的是一辆普通吉普车,没有特别标志。当车辆行驶在哈尔滨街道上时,一名交警突然拦车并强行上车,要求司机送他去警察局。
陈赓淡定地示意司机照常开车前往市政府。
到了市政府,陈赓让警卫员请市长吕其恩下来。吕其恩是陈赓的老战友,曾任朝鲜战场后勤干部,后来担任哈尔滨市长。
陈赓指着交警对吕其恩说:“你手下的人上了我的车,还让我送他去警察局,这件事儿你处理一下吧”。
04 三反运动的背景
陈赓对交警拦车事件的重视,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当时国内正在进行的“三反运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毛泽东主席1952年视察哈尔滨时,对当地政府的铺张接待提出过批评。
陈赓提醒吕其恩:“新中国刚成立,政府得树立好形象,小交警这样随意拦车盘剥车主,群众会对我们有看法”。
哈尔滨作为全国最早解放的城市之一,经济相对繁荣,但也滋长了一些官僚主义风气。“小交警敢在路上随意拦车颐指气使,就是明显的滥用职权、官僚主义”。
在陈赓的督促下,哈尔滨市开展了整风严打运动。“随后哈尔滨便开始了严打,紧接着超过半数的政府工作人员纷纷落马”。
这一事件也促进了哈尔滨政府机关的作风改进。
05 哈军工的艰难创建
创建哈军工的任务极为艰巨。陈赓面临着 “一无师资、二无校舍、三无教材和设备、四无办学经验” 的困境。
陈赓创造性地提出了“边建、边教、边学”的“三边并举”筹建方针。
他从全国各大高校招揽人才,但这并非易事。陈赓开始频繁往返于全国各大知名高校,但很快各大院校都发现了一个问题:“陈赓打着学习考察的旗号来各大院校,实际上是来挖墙脚的”。
为解决师资问题,陈赓甚至不惜去请“尚方宝剑”。他拟出了一份63人的大名单,来到中南海准备面见周总理。
因为周总理办公室很忙,陈赓等了两个多小时,最后趁总理去厕所的机会,在厕所门口堵住了总理,获得了签字。
06 陈赓的办学理念
陈赓为哈军工制定了明确的办学理念。他提出了 “两老办院” 的方针,即老干部和老教师结合。
老干部负责学生们的军事训练,老教师负责文化和学术教育。
陈赓非常尊重知识分子。每一位新教授来到哈尔滨,陈赓总会亲自迎接,以礼相待。
他还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学员“又红又专”。
在陈赓的领导下,哈军工形成了 “以教学为中心,严谨严密严格的学风” 。他强调:“学员要政治上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
07 哈军工的辉煌成就
1953年9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在哈尔滨正式成立,简称“哈军工”。
毛泽东主席亲自审定了“哈军工”政治教育计划,指示:“学员要政治上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
钱学森1959年1月23日参观哈军工时赞叹道:“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这么短的时间内办起这样一所完整的、综合性的军事技术院校,在世界上也是奇迹”。
哈军工创建了一系列尖端专业。1961年,学院成立了原子工程系和电子工程系,“两个系的很多专业科目都是20世纪60年代的尖端专业”。
从1953年建校到1966年,哈军工共招收13期18233名学员,培养出一万多名毕业生,研制出许多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多项科技成果填补了国防高科技的空白。
08 哈军工的传承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哈军工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为适应新中国军事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哈军工开始了分建历程。
1959年11月19日,陈赓给中央军委写报告提出:“由于我军技术装备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迅速发展,对工程技术干部的需要日益增大……全军只办一所综合性学院无论如何不能满足需要,势在必分”。
根据“尖端集中、常规分散”的原则,哈军工各个系逐步分建为多所高等院校:
炮兵工程系迁往南京,现为南京理工大学;工兵工程系迁往西安,后迁往南京,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的一部分;装甲兵工程系迁往北京,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原子工程系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空军工程系划归第三机械工业部,迁往西安,并入西北工业大学;海军工程系留在原址,发展成为今天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学院主体南迁长沙,组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这些院校都成为国防科技领域的著名高校,延续着哈军工的血脉与精神。
1953年9月1日,哈军工正式开学。
陈赓大将站在主席台上,看着台下第一批学员,心中感慨万千。从那个交警拦车的冬日,到如今这座巍峨的军事工程学院,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1961年3月16日,陈赓大将在北京逝世,年仅58岁。
但他创建的哈军工精神长存。2017年,国防科技大学重新调整组建时,习近平总书记为学校授军旗、致训词指出:“国防科技大学是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和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